过年

    日历越来越瘦,腊梅渐渐黄透;年味儿,开始在大街小巷游走!
    恍若回到了小时候……
    从小就喜欢过年,年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对小孩子来说,更是有着无穷的魔力!
    进入腊月,仿佛就嗅到了年味儿。童谣有唱:“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喝过腊八粥,年味儿就更浓了。
    腊月二十三被称为“小年”,是民间祭祀灶王爷灶王奶奶的日子,年从这一天就正式开始了。
    老家腊月二十二的古会,一直鲜活在脑海里,进入腊月,便时不时拨弄着记忆的神经。记得每年的那一天都会跟爹娘去会上置办年货,必备的是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神像和灶糖。为了表示对神灵的敬畏,买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神像,要说“请”字,小孩子口舌直,无意说出“买”字的时候,总免不了被大人一顿数落。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在厨房灶台附近的墙上贴上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神像。据说这一天,灶王爷灶王奶奶要回天宫向玉皇大帝禀报这一家人一年来的善恶,玉帝会根据灶王爷的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一家的奖罚。基于这个原因,吃灶糖就成了小年又一有代表性的习俗。吃了甜腻的灶糖,灶王爷在玉帝面前自不会说太多坏话。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二十三的灶糖实在是美味得无可言说,也是一直甜蜜到现在的念想!
    小年过后,大人们正式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期就有过年扫尘的习俗。“尘”与“陈”字谐音,其寓意是要“除尘布新”,把所有陈旧的、晦气的东西全部清除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这天一大早就会被爹娘叫醒,吃过早饭,全家总动员开始打扫卫生。通常要忙一整天才能把家里的犄角旮旯都打扫干净,虽然很累,但跟过大年的欣喜相比就不足为道了。通过自己的双手拾掇出来的干净整洁的家,更是让人心里生满喜悦、明朗。
    接下来的几天,大人们越来越忙,孩子们也越来越兴奋,一年中大概也只有这几天可以敞开地玩,肆无忌惮地吃。瓜子、糖块、炒花生总是装满口袋,走哪儿吃哪儿,连买来走亲戚用的点心果子都不放过。不敢明目张胆地解开果子盒,只是小心翼翼掀开盒盖的角,偷偷拿一个,就无比的满足;记忆中的果子,那叫一个甜!
    有钱没钱,欢喜过年,过年的准备工作做到大年三十,不管齐备与否,总算做完了。三十那天,一大早娘就开始张罗年夜饭。那时的年夜饭,不像现在这般丰盛,只有饺子;记忆中的饺子,也好像只有萝卜猪肉馅的,猪是自家养的,萝卜是地里种的,而且肉少萝卜多,但年夜饺子带来的满足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却是现在任何山珍海味比不了的!
    感觉大年三十一整天都是在忙活年夜饺子的准备工作。吃过午饭,娘把厨房收拾利索,叫上爹,就开始安置包饺子。我长大了以后,也被分配了擀饺子皮的活儿;等到辞旧迎新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地响起,饺子就煮好了。第一碗饺子是要先敬神祭祖的,爹总是庄重地端着饺子挨屋祭拜;祭拜完之后,家人开始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饺子,这是一年中最有仪式感的一顿饭,年也在这时到了高潮期。
    吃过年夜饭,迎来了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爹开始给我们发压岁钱了,爹很宠娘,发压岁钱时,娘、小弟我们仨都有份;拿着崭新的压岁钱,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除夕夜有“守岁”的习俗,到处弥漫的过年的喜庆也着实让人难以入睡。我和弟弟总是连吃带玩儿熬几个时辰,困极的时候才上床睡觉。娘会把早已准备好的,我们忍不住拿出来偷偷欣赏过好几次的新衣服放到枕边;想着大年初一穿在身上的那个拽劲儿,睡意减了一大半。不知过了多久,在兴奋中,在期盼中,在浓郁的年味中,沉沉睡去……
    如今的我已年近半百,任时光荏苒,对过年的期盼却丝毫不减;还一如既往地遵循着最初的传统,在过年也会给我的孩子讲述我小时候的年!
    很多人抱怨,说现在的年没了年味儿,但是我一直坚信,只要内心有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只要有最本真的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和追求,年,就总是记忆深处的年!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年味儿会更浓郁、更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