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回声》:带孩子雨林听猿,感受万物有灵

阅读,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近些年来,儿童文学已成为写作的新热点,其中取材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长篇儿童小说《秘境回声》,以轻盈的儿童文学撬动了厚重的艺术题材。
主人公阿钛的父亲是一位护林员,父亲的主要工作除护林之外还有观察与保护野生海南长臂猿。从小耳濡目染使得阿钛对雨林、对以长臂猿为代表的濒危动物产生了强烈的亲近感和保护欲。在父亲受伤之后,阿钛主动承担起了观察和保护长臂猿的工作。
该书以“成长”和“生态”两个关键词展开,使其共同成为推进彼此的情节主线,以孩子的视角观察生活样貌、感受时代变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阿钛巡视雨林的过程中,不仅结识了伙伴,感受到了友情、亲情的温暖,也体会到了天地同源、万物有灵。面对亲人、朋友、雨林和野生动物,尤其是家乡的变迁,阿钛都选择了直面,在爱与痛中坚定守护着自己的信念。
作者以阿钛小小的身躯,展现了孩童相较于成年人得天独厚的优势——纯洁。儿童视角下的“诗化”功能以及细密灵动的叙述语言,赋予了邓西作品特殊的诗意氛围。
在该书中,阿钛一家的生活日常、阿清和奶奶的生活日常、两个小男孩的雨林之旅、两个村庄的历史往事等多条线索交替进行,支撑起了叙事的饱满度,行文中流露出一股浓郁的散文化、抒情化的特质,让人细细品味,回味无穷。
聚焦生态保护、聚焦护林工作和山民生活现状是《秘境回声》深层次的精神内容。作者设置了主角阿钛一家的护林员历史,以一种忏悔之情为内核展开故事更深层次的蕴意。
在阿钛父亲的回忆中,“山猿”的啼鸣与父亲扛着油锯伐木的身影对撞出一段无法回避的辛酸史,反映出对那段往事无限的愧疚和迷茫。阿钛的父亲作为护林员承担起护林责任,实质上是对山林的弥补,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弥补时代的遗憾,传承生态和谐的理念。从阿钛的成长中我们能够看到两代山民的交接,接力保护山林的清荣峻茂,想要重现猿声阵阵的绿水青山。这种交接,叫做“传承”。
该书的作者邓西深谙儿童文学“轻中寓重”的特质,以儿童读物的文本分层书写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命题,将中心主旨扣在了生态文明与和谐共生等宏大的自然话题上,能够让文字承载的情感传达到读者的心灵深处。
书中两位善良淳朴的少年,既是朝气蓬勃的代表,也是山林中律动的音符。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曾经走过弯路,如今,两个男孩成为山林的守护者。而雨林中的动物们,则作为雨林的主人成为主人公阿钛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和见证者。
两位少年所在的月亮村和清朗村都属于多民族混居的村落。两个孩子真挚的友谊也体现着其乐融融的民族关系。汉族、苗族、黎族等多族人共同生活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书中对海南的民族风情多有着墨,对当地的饮食文化也有生动细腻的描述,描绘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也是对现实中民族关系的映射。
徜徉书间,你能够感受到作者在细节的描写上是非常细腻扎实的。主角父子二人为了保护长臂猿需要经常进山,进山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需要准备什么,被蚊虫叮咬应该怎样处理,类似的细节作者呈现了很多。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在原始丛林里的探索,很难写出如此具有代入感的文字。作为面向青少年的读物,这些让人身临其境的、通俗易懂的文字会很容易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印象,带动孩子们去感受和亲近大自然。
书写自然,不能止步于对山涧水畔的流连忘返,也不能只是简单地将故事套在特定的“环境背景”进行“主题书写”,而是需要对现实进行细致的观察、敏锐的感知、谨慎的思考和正确的表达。
可以说,邓西的《秘境回声》就是这样一部以“一声猿啼”唤“无数猿啼”的余味悠长之作,孩子们在阅读中会燃起对自然的探索欲望,同时完成生态文明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