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宝林寺
宝林寺,位于苌庄镇玩北村西侧,坐落在巍巍的大龙山北麓,地处禹州与登封交界,据碑文记载为南北朝时期营建的皇家寺院。
魏晋时期,战乱烽起,时局动荡。公元502年,各方势力经过相互残杀和激烈争夺,文武双全的萧衍在群臣的拥戴下,接受皇帝萧宝融的天意文书,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梁”,史称“梁武帝”。此时,政权的频繁更迭导致人们逐渐冲淡了对“忠君”的理解,数百年来的刀光剑影戳破了君臣之间的礼数,百姓的价值观和信仰观逐步向佛教靠拢,北方地区经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社会上信佛风气更加流行,佛教发展达到鼎盛,崇佛成魔的梁武帝对佛教陷入痴迷与狂热之中,曾在释迦牟尼的诞辰日颁布诏令:“愿未来男童,广弘经学,出家为僧,共同成佛”,一时间,一座座寺庙拔地而起,一尊尊佛像注视人间。由于佛教深入到国家的各个阶层,因此也成为南北方争夺正统政权的工具。无为法师自幼体弱多病,后精心学医,潜心学佛,遍游名山,发现禹县苌庄西北的大龙山蜿蜒起伏,气势磅礴,龙头高昂环视东面的青山绿水,龙尾却在西侧碧波荡漾的白沙湖畔微微摆动。发源于荟萃山的玩花台河似款款玉带,自南向北缓缓汇入颍河。大龙山北侧沟壑纵横,林木葱茏,溪水潺潺,紫气升腾。无为法师认定此处为佛门的风水宝地,遂许愿若日后发迹,一定在此修建寺院,普度众生。
公元527年,在洛阳主持佛事的无为法师夜得一梦,观音菩萨脚踩莲花,手持佛尘,轻轻飘至床前,对他说:你曾许过建造寺院的大愿,令佛祖嘉许。今命你速去京城化缘,自有贵人助你了却心愿,然后飘然而去。无为法师尊从菩萨之命,一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风尘仆仆来到京城,只见城门张贴皇榜,上书太后身患无名恶疾,众太医用药无效,特广求天下名医为其救治。无为法师看罢皇榜,心里豁然顿悟,连忙揭榜进宫。梁武帝召见无为于殿,问询时见他仙风道骨,对答得体,心中大悦。无为法师问病后送上丹药,太后服后果然很快痊愈。梁武帝有心将他留为御医,无为法师却以草民不通礼法婉言拒绝,提出要在禹县苌庄大龙山修建寺院的要求。梁武帝笃信佛教,多才多艺,素有“菩萨皇帝”、“诗人皇帝”之誉,便尊母命舍其家业资助无为法师敕建佛寺,以此答谢。
无为法师领旨后,在大龙山北沟选址规划,召集工匠,烧制砖瓦,砍树伐木,仅一年功夫,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便建成了。梁武帝亲题寺名“宝林寺”。“宝林”之名,是从佛经“净土之林,七宝成行”中演绎而来,同时意寓无为法师之药“保灵”之意。
新建的宝林寺背靠刀北岭,面朝大龙山,占地十数亩。寺前一条东西走向的沟,东与官坑驿道连接,西与登封岳窑相通,是寺僧出入和香客进寺焚香的必经之路。寺院前后两进,山门高大,殿堂雄伟,红墙绿瓦,飞檐挑角,雕梁画栋。寺内苍松翠柏,遮天蔽日,蔚为壮观,成为方圆数百里首屈一指的大寺。寺前沟边横卧一块天然巨石,平整光滑,坦荡如砥,连同南面偌大的空地,成为当地百姓兑换粮油、布匹的贸易场所。山前数百亩土地均为寺院田产,山腰一块平地是寺院收打和晾晒谷物的场地,称作“官地场”,寺院北方的凤凰头是历代高僧的墓地。后来,许多外乡人纷纷迁此居住,逐渐形成村落和集市。村以寺名,取名“寺沟”,沿袭至今,并把正月十九定为寺沟的传统庙会。每逢会日,都会聘请两台大戏同时开演,附近村民络绎不绝,前来看戏,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祈福许愿,香火旺盛。
大唐贞观19年,唐太宗李世民亲统大军与高丽对战,途径宝林寺时驻军休整。腊月三十的除夕夜晚,唐太宗在古庙宴请君臣。午夜钟声响起,唐太宗忽见大龙山升起一弯明月,就对群臣说:“今夜除夕,何来新月?”军师说:“除夕看到月亮,亘古闻所未闻。今晚出现新月,此乃吉祥之兆,这是我主洪福达于天庭,东征大业成功指日可待。”从此便有“龙山晓月”的故事。
明朝初期,军师刘伯温帮助朱元璋打下江山后,下乡查访经过宝林寺,但见佛寺四周山清水秀,花团锦族,绿树成荫,又见寺内香烟缭绕,梵音洪亮,香客不断,便进寺面见方丈。刘伯温与高僧讲经论道,品茶下棋,十分投缘,便在寺里住了三天。此后,刘伯温与高僧下棋用过的一方青石棋盘,便被寺院珍藏起来,成为宝林禅寺的镇寺之宝。
《西游记》记载:唐僧师徒离开平顶山,投宿宝林寺。深夜,唐僧梦中前来一鬼,自称是此地国王,三年前被一道士推入御花园的八角琉璃井中害死,道士变为国王篡位。又交给唐僧一柄金厢白玉圭,作为告知亲生太子的标记。唐僧从梦中惊醒,但阶下却真有一柄白玉圭。悟空变为白兔,将出城打猎的太子引入寺中,然后变成矮人为太子言明其父王被害之事,并让他回去向母后验证。母后和太子经过对证,确认现今君王为妖道所变。悟空和八戒来到御花园,在芭蕉树下找到已被掩埋的井。八戒下井,得国王尸身,背回寺中。悟空上天宫向太上老君索得一粒还魂丹,救活国王。假国王大恐,变为唐僧,但因不会念紧箍咒而被识破。文殊菩萨对悟空说,国王曾将青毛狮子押往御水河中浸了三日,故青毛狮子将国王浸泡三年,以报前恨。
宝林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传说,有着香火灵验、有求必应的盛名赞誉。岁月流逝,星移斗转,经历了隋、唐、宋、元、明、清沧桑岁月的宝林寺,虽经历代修缮,却屡遭毁坏。康熙年间重修后又毁于战火,其珍贵文物大多已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仅流传许多千年古刹的传奇故事,成为千古遗憾。
由于宝林寺闻名遐迩,历代官员前来朝拜,文人墨客到此游玩,留下了诸多石刻。玩花台官坑古戏台两个二门上方,分别放置“初修宝林寺”和“重修宝林寺”两通石碑,上面刻有“登封七十二寺院,西有少林,东有宝林”等字样,现已无存;还有一通碑,上刻明朝一大学士的墨宝,民国时期被买往郑州,其他碑刻用在了修水库架桥上了。如今,辉煌的寺院已不复存在,只在原址找到一块断碑,上面“康熙四年重修宝林寺”等字清晰可见。除此,还落下了满地残砖碎瓦和一个自然村名——寺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