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楝亭遗韵存诗意 楝树入药有奇功
——诗词中的楝及其药用价值
燕山老桂蠹不青,
三槐堂前槐亦零。
惟有白门楝树好,
六朝山色一茅亭。
——宋荦《寄题曹子清户部楝亭》
这是清代诗人宋荦写给江宁织造曹寅(字子清)的诗,描写桂槐等名树因生虫而凋零,楝树却风景这边独好。原来,曹雪芹的祖父曹寅雅爱楝树,曾在门前种植数株,自号楝亭,并著有《楝亭集》。当时文人多有与曹寅相互唱和吟咏楝树者,这是其中一首。
苦楝入诗功用多
楝树味苦,有小毒,具有杀虫避虫的功效。从前人们夏季走亲戚,都会在所携礼品上覆盖一层楝树叶,用以驱除蚊虫。宋代中元节祭祀时也会在桌上铺一层楝树叶以驱虫防腐,《东京梦华录》载:“中元前一日,即买楝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夏季蚊虫很多,唯有楝树青翠欲滴,不生蚊虫,在楝树下乘凉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民间有“苦楝树下歇夏,滩簧班里听戏”的说法。宋代赵鸣铎《寄萍乡密老》:“襟间润带黄梅雨,枕上凉生苦楝风。”
古代还把楝叶插在头上,在手臂上缠上彩绳,称之为长命缕。宋代卢炳《少年游》:“冠儿时样都相称,花插楝双枝。”
“公植楝成蹊,我栽梅荫篱。楝根苦如荼,梅子酸若醯。酸味我不厌,苦节公恒持。握手论物态,意趣真同归。”(明代苏葵《题张兵备仲明楝庄卷时张将致政》)古人将能吃苦看作意志坚定的象征。传说獬豸以楝叶为食,《本草纲目》引应劭《风俗通》言“獬豸食其叶”,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瑞兽,能辨别是非曲直、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将其吃掉,因此成为公平法治的象征。獬豸以苦味的楝叶为食,能意志坚定,保持公平正义,故有“獬豸食楝,将以信其志”的说法。
楝树在春末夏初开花,花为淡紫色,灿若云霞,气味芬芳,苏颂说:“(楝)木高丈余,叶密如槐而长。三四月开花,红紫色,芬香满庭。”楝花可制作熏香,苏轼《香说》曰:“温成皇后阁中香,用松子膜、荔枝皮、苦练(楝)花之类,沉、檀、龙、麝皆不用。”二十四番花信风,以梅花为首,楝花为终,楝花开过便是夏天。
楝花谢后,便长出青青圆圆的楝实。未成熟的楝实,是从前男孩子用弹弓打鸟雀的子弹;成熟后的楝子颜色变黄,果肉变软,又成为鸟雀的食粮。传说凤凰便是以楝实为食。《庄子·秋水》:“夫鹓鶵(凤凰的一种),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楝树生长迅速,不生蠹虫,是很好的建筑用材。李时珍说:“楝长甚速,三五年即可作椽。”民间有“三年楝,好造殿”的说法。宋代胡寅《送朱翌赴召》诗曰:“青松出涧底,志已楝梁真。”将楝梁与青松相提并论,可见其质优。《无锡县志》记载,宋代许舍山中多虎,白昼食人,人心惶惶。待制尤叔保来到后,让人拾楝子数十斛,埋于山之四围。不到四五年光景,楝树长大,如城池一般将虎困于山中,虎患遂绝。
楝树因能“练物”而得名。古代把漂洗煮熟丝绢,使之柔软洁白的工作称为练,《周礼·考工记》记载了用楝木灰练帛的工艺,经过这样练制的丝帛更加白净光泽,具有柔软的质感。《尔雅翼》载:“楝叶可以练物,故谓之楝。”
一身是宝皆入药
楝树的果实、叶、花、皮皆可入药,具有良好的功效价值。
苦楝皮
“楝根性寒,能追诸虫,疼痛立止,积聚立通。”(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楝根皮》)苦楝皮为川楝或楝的干燥树皮和根皮,是常用的驱虫类中药。苦楝皮苦寒有毒,有较强的杀虫作用,可治疗多种肠道寄生虫,为广谱驱虫中药。苦楝皮水煎、煎膏或制成片剂、糖浆服用,或与使君子、槟榔、大黄等同用,可治疗蛔虫病;与百部、乌梅同煎,取浓液于晚间作保留灌肠,连用2~4天,可治疗蛲虫病;与石榴皮同煎服,可治疗钩虫病。
“见说蛟龙畏楝花,移栽何不向江涯?更闻彩凤来求实,人羡朝阳第一家。”(清代张鹏翮《楝树》)苦楝皮能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单味研末,用醋或猪脂调涂患处,可治疗疥疮、头癣、湿疮、湿疹瘙痒。
苦楝皮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久服;孕妇慎用,肝肾功能异常者禁用。
苦楝子
“苦寒金玲小毒藏,水肠导火利膀胱。杀虫治疝称神品,又与伤寒定热狂。”(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楝实》)苦楝子为楝树的果实,味苦性寒,有小毒,具有行气止痛、杀虫的功效,用于脘腹胁肋疼痛、疝痛、虫积腹痛、乳痈、头癣、冻疮的治疗。苦楝子与川楝子性能功效相似,但苦楝子毒性更大,临床多用于乳痈和头癣的治疗,二者不可混淆使用。
苦楝叶
“密叶已成荫,高花初著枝。幽香不自好,寒艳未多知。会见垂金弹,聊容折紫緌。粉身非所恨,犹复得闻思。”(宋代陈师道《楝花》)苦楝叶为楝和川楝的叶,味苦,性寒,有毒,归肝、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湿疹瘙痒、疮癣疥癞、疝气疼痛、跌打肿痛、蛇虫咬伤的治疗。
苦楝花
“蒸入黄梅雨,寒收苦楝风。团团羽葆盖,叠叠绣熏笼。文锦财堪用,金铃实有功。小畦留一树,斤斧幸相容。”(宋代舒岳祥《楝花》)苦楝花为楝和川楝的花,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祛湿、杀虫止痒的功效,研末外用,可治疗热痱、头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