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府楼村与朱元璋的七世孙有关

朱见沛图像

火龙镇太和府楼村村史简介

笔者不久前来到禹州市火龙镇太和府楼村。一问才知道,村庄的来历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七世孙朱佑檖有关。那么,明朝的藩王分封制度是如何规定的?徽庄王朱见沛被分封到禹州后,他儿子朱佑檖在禹州建的太和府有多大规模?大旱之年,太和王又是如何救济当地受灾民众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太和府楼村,了解它的过往。
明朝“要命”的“宗藩制度”
“太和府原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七世孙朱佑檖被封太和王三年后在禹州建的大庄园,始建于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日前,火龙镇太和府楼村党支部书记王峰召对记者说。
朱佑檖为何生活在禹州?我们先了解一下明朝的藩王分封制度。
为了维护朱氏王朝的长治久安,朱元璋实行“宗藩制度”。“‘宗藩制度’就是让自己家族的人手握兵权,去管理要塞等地,维护社会的稳定,扩张朱氏家族的力量,巩固明朝的皇权,同时让自己的子子孙孙都能享受到荣华富贵。”采访中,禹州市夏禹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月霞说。
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他们成长到十八九岁后就到自己的封国去,称作就藩。这些藩王每年可领朝廷一万石俸禄,直系亲王每家每户分田百亩以上,更有甚者还能享有盐铁专卖私权,简直富可敌国。
但到了明朝后期,由于宗藩家族实行世袭制,积累下的宗藩人口有数十万计,国家财力吃紧,有大批的宗藩人士饿死在街头,朱氏政权随着“宗藩制度”的崩塌消逝,直至明朝灭亡。
郡王府系庞大,曾占据钧州城池大半
朱氏显赫于禹州,为明朝中期以后。
刘月霞接着介绍,朱元璋当时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据《明史》记载:“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明朝藩王在禹州立府。徽庄王朱见沛受封后,在长春观东兴建徽王府。”
朱见沛是明英宗皇帝朱祁镇的第九子,他被封到河南的钧州(今禹州)。万历年间,为避讳皇帝朱翊钧的“钧”字,钧州被改为禹州并沿用至今。
朱见沛的五子又被封为太和王朱祐檖、遂昌王朱祐樌、景宁王朱祐椀、建德王朱祐槿等。这些王的下面还有17家郡王。各郡王府系十分庞大,占据钧州城池面积的大半。数十年来,朱见沛凭借氏族宗亲的身份,向朝廷讨要恩裳,壮大自家后裔,使得徽王府有过短暂的辉煌。
明末,李自成两次攻占禹州城时,一些王府被烧毁,王族被杀。据说,当李自成捕杀孟津王时,看到他寒酸穷困,竟起恻隐之心,饶了他一命。
禹州有两个太和王庄园
据民国《禹县志·古迹志》载:王性喜稼穑,厌城市嚣尘,筑别墅城西二十里田园最美处。中故有楼,遂名其地为太和府楼。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太和府楼围村筑寨。太和府楼党支部书记王峰召说,原太和府位于禹州市颍河南岸,是朱见沛的庶次子朱佑檖封太和王后三年所建的庄园。
“明太和王庄园在禹州建有两处,一处在我们村,另一处在现郭连镇太和村,是第二代太和王的庄园。”王峰召说。后来,这两个村庄因为重名,他们村被改为太和府楼村。
太和王别墅庄园范围大约北邻颍河,东至瓦店,南至汪楼,西越火龙,呈长方形状,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王府四城的正门,南曰端礼,北曰广智,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前殿承运殿最高大,是整个王府建筑的主体。整个格局与紫禁城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颇为相似,是举行庆典和行使权力的场所。
每座城门上都建造了宏伟的城楼。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太和王府楼被李自成烧毁,唯有照壁保存。保存下来的照壁高7.6米、宽26.2米、厚1.6米,系仿木结构,面阔3间,均以汉白玉镶边。中间刻有“二龙戏珠”,左右有龙飞舞于“海水流云”之间。四周边框精雕小龙64条,姿态各异,精美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