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颜色掩千花

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
染出轻罗莫相贵,古人崇俭诫奢华。
               ——唐·李中《红花》
    红花为菊科草本植物,又称红蓝花、刺红花。红花起源地说法不一,埃及尼罗河上游或为红花的发源地,后逐渐扩种至波斯。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拓出一条古代东西方文明交往的“丝绸之路”,西晋张华《博物志》称其“种子乃张骞出使西域所引”,并由长安发展到全国各地种植,至今引入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在化学合成染料发明前,红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染料来源之一。同时,红花种子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油类,在许多国家作为油料种植和使用。明代《二如亭群芳谱》记载:“其花可染真红及作胭脂,为女人唇妆,其子捣碎,煎汁,入醋拌蔬食,极肥美。又可为车脂及烛。”可见红花用途非常广泛。
    红花开始只作为染料,之后主要作药用。目前红花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以花入药,当花色由黄转为鲜红时采摘。近年来红花主产于新疆、云南等地。
    红花入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载有红蓝花酒,治“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刺痛”。唐代《新修本草》及宋代《开宝本草》中均详细记载了红花的性味、功能和主治。明代《本草纲目》在红蓝花“释名”项下有“红花”之名,当时以“红蓝花”为正名,“红花”为别名。含有红花的名方有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红花临床上常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癥瘕痞块、胸痹心痛、瘀滞腹痛、胸胁刺痛、跌仆损伤、疮疡肿痛等。除了内服,红花还可外用。
    红色曾是隋唐时期的流行色,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红花染色的技术:“若入染家用者,必以法成饼然后用,则黄汁净尽,而真红乃现也。”现代研究显示,红花中含有黄色和红色两种色素,黄色素易溶于水和酸性溶液,而红色素易溶于碱性溶液,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可产生沉淀,沉积于纤维上,获得具有一定牢度的红色。去除其中的黄色素是红花染色的重要步骤。
    古代,红色的主要染色原料有三种:茜草、红花和苏木。苏木作为染色原料至魏晋时才开始流行,而茜草之色红中偏带暗沉,且需较为复杂的媒染工序。红花有别于茜草、苏木,所染为“真红”,可直接在纤维上染色,故在红色染料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红花染色技术在隋唐之际从我国传入日本和朝鲜。日本《延喜式》中载有用红花染色的配方,民间用红花染色也极盛行。宋元时期,红花在其色素的制备与提取方面有了很大改进。清代后期光绪年间,人工合成化学染料传入中国,传统染料红花受到冲击,使用量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