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街乡大涧村钢叉楼的传说

在禹州西部有一个假日好去处,它就是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该公园总面积约115平方千米,核心景区面积约48平方千米。它是一座以华夏植物群化石景观和典型含煤地层剖面为主,以钧瓷文化产业链为辅,并融合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集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于一身的综合性的地质公园 。
从禹州出发,向西沿燕磨路26.5公里,即可到达;也可沿禹神快速通道,至神垕文化墙右拐,沿杨文线到燕磨路交叉口左转,即可到达,全程约29公里。
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在禹州市磨街乡大涧村。该村位于牛头山北麓,四周群山环抱,素有“九龙朝凤”贵地之称。漫步在公园里,令人心旷神怡。大涧河荟萃牛头山众多泉水由南而北,穿越景区。河水潺潺,翠竹环绕,古树点缀,鸟语花香。远远望去,烟雾缭绕,亭台楼阁,时隐时现,仿佛置身仙境。顺景区路近观,不时被千年古树的奇特造型所吸引。但见沟壑纵横,泉水汩汩,壁立千仞,松柏苍翠。仰望天空,白云飘飘,鸟儿鸣唱,悦耳动听。时令初春,迎春花开,野草吐绿,到处生机盎然。
一路游览,不时有曲径通廊、亭台楼阁、古老民居及仿古建筑映入眼帘。尤其是古老民居,虽不很多,三五去处,仍令人称奇。突然一座三层石楼映入眼帘,这就是钢叉楼。
钢叉楼在景区南,背靠牛头山余脉,大涧河从它前边流过。钢叉楼是一种俗称,言其状似兵器钢叉,故名。
钢叉楼是一座三层砖石建筑,相传是当地王姓豪绅所建,其作用是抵御匪寇骚扰的庇难地,但容纳的人数较少。在钢叉楼对面有一个古老的土寨,它们隔河相望,土寨面积大,容纳人数多。
钢叉楼一层是三间石墙砖圈洞,中间一洞有20多平方米,厚重的木门,结实的门栓,足以抵御冷兵器时代匪寇的进攻;饮水的深井和笨拙的石磨可以长时间与匪寇周旋;靠里墙有一个狭窄的楼梯可供人们进入二楼避难。一层两侧的洞是暗洞,可惜我没有发现通道。二层是三间砖圈洞,厚厚的石墙上开有低小的瞭望洞和小窗户,三间洞有门相通,可供上百人避难用。一层和二层楼梯连接处可用厚厚的木板阻隔,以防不测。二层里侧有一门通往山上,可供接纳避难人员或撤退。二楼至三楼有一可移动的木楼梯相连,木楼的层板是活动的,可以拆卸,足见当地人的智慧和考虑的周全。三楼是瞭望楼,可供强壮的保丁巡逻和防御。
出钢叉楼,偶遇李姓老者,走近攀谈,他竟无意间道出钢叉楼的凄美传说。
相传有两位神仙被牛头山的美景所吸引,欲占为己有。先到者是始祖爷,他乘夜色抽出随身双剑,插入山顶,翩然而去。后到者是始祖奶,见双剑插立,气恼不过,脱下绣花鞋,用剑刺鞋,插还原地,悻悻而去。次日天明,二人同时抵达山顶,顿起争执。始祖说,我以插剑为证。祖奶说,你刺破我鞋,足见我比你先。始祖自觉理亏,拂袖而去,竟留双剑于山顶,后化为石剑。建国后,为筑路炸毁石剑。
始祖爷争执不过,在牛头山西侧筑庙。无奈始祖爷位高身重,压得牛头山不断下移,这可挤坏了隐居山中的龙子,龙子不断渗出泉水以减轻压力。原来四海有一龙子常居海内,不觉厌倦,腾空俯视,发现牛头山乃天然避居处,于是携贴身护卫金簸箕归隐山林。金簸箕久被挤压,呼吸不畅,顺泉水来到河中,终被百姓窥到。一日,当地人乘其透气放风,断其归路,捉入篓中。金簸箕急中生智,缩身假死。百姓将其从篓中抓出,放在掌中玩耍,见其小而无趣,又死气沉沉,随丢入溪中。金簸箕入水后,迅速变大,奔腾跳跃,没入河中,很快不见踪影。
金簸箕虽然逃匿,无意中暴露龙子隐居洞口。一日,一名风水先生来到牛头山,从百姓口中套出龙子洞口,便生邪念,一方面他害怕龙子逃生,另一方面又害怕当地百姓在龙穴上建阴宅。因为一旦占了龙穴,当地就会出真龙天子。于是他就游说当地王姓豪绅,在此筑塔镇龙,破坏风水。王姓豪绅被其迷惑,让百姓筑塔楼。白天百姓砌墙筑塔,晚上龙子晃动身子,摇塌石墙。风水先生见状,建议用米浆砌墙,用砖圈洞。米浆粘稠,粘石坚牢;砖圈拱洞,越晃越紧。龙子最终被困,至今没有脱身。由于风水被坏,当地没有出真龙天子,却出了天子迎娶的娘娘。传说凄美动听,令人唏嘘。
漫步钢叉楼外的桃树林,树枝上的花蕾已经分外显眼,和煦的春风吹拂面颊,阵阵暖意传遍全身。
在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不但能领略到300多种植物化石和煤层剖面,还能欣赏到独特的民居和现代的自然景观,有幸能听老人讲一段动人的传说,真是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