柽柳袅娜 解表效多

——诗词中的西河柳及其药用价值

柽柳原产于我国,《诗经·大雅·皇矣》曰:“启之辟之,其柽其椐。”其中的“柽”便是柽柳,这句诗描写了周代先祖砍伐掉杂乱丛生的柽和椐进行创业的情形。

柽柳袅娜富诗意
柽柳的幼枝柔弱,开展而下垂,远远看起来,仿佛姿态婀娜的垂柳一般,且常生长于河边,故而有柳之名。清代阮元《孟夏草木长》:“柽柳垂络索,覆瓦遮前轩。”《本草纲目》转载了古书《三辅故事》中一则关于柽柳的典故:汉武帝宫苑中有一株柽柳,姿态婀娜,状如人形,随风摇摆,好像人一日三起三眠,起而婆娑,伏而静穆。因此又称柽柳为人柳、三眠柳。后世用“人柳三眠”形容女子袅娜的腰肢,用人柳翩跹形容舞姿轻妙,如明代邓云霄《和贫妇吟十首·其五·午憩》:“妾身倦似三眠柳,无奈薰风又醉人。”古人常将柽柳植于庭院中观赏,如清代周之琦《移居日偶得小诗·其二》:“一株柽柳两分身,移植南墙便隔邻。”
柽柳的叶呈鳞片状,为钻形或卵状披针形,与松柏叶相似,李时珍说柽柳“赤皮,细叶如丝,婀娜可爱”。柽柳每年可以开两三次花,因此又名三春柳。柽柳花为粉红色,与蓼花相似,春季总状花序侧生于去年生小枝,夏秋总状花序生于当年生枝顶端,这也与柳树截然不同。
柽柳适应性强,对气候土壤要求不严,喜光,耐旱、耐寒,较耐水湿,极耐盐碱、沙荒地,喜生于河流冲积地、海滨、滩头、潮湿盐碱地和沙荒地,因此得名河柳、西河柳、西湖柳等。宋末元初方回《观岸树》描写河边柽柳:“行舟观岸树,意若有不足。岂惟柽柳杨,亦颇间篁竹。”
柽柳能将吸收的盐分从枝叶排出,排出的盐分晶粒落到地面遇水变干后会形成一层坚硬的“壳”,有很好的防风固沙作用。在西北沙漠地带,柽柳也可以顽强生存,被誉为荒漠盐碱地的“守护神”。在险恶的生存环境中,柽柳进化出一种神奇的繁殖能力:每当下雨前,它会把种子向四周喷撒,便于雨后发芽生长,远远看去,犹如淡淡的红烟笼罩。古人认为天之将雨,柽先知之,又负雪霜而不凋,乃木中之圣者,故称其为“柽”,又名雨师、雨丝。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引宏治《绍兴府志》载:“柽俗呼西河柳,其叶甚细,似桐而香,天将雨水,则生花,试之多验。”
发表祛湿西河柳
夏季柽柳花未开放时割取细嫩枝叶阴干入药,又叫西河柳,具有发表透疹、祛风除湿的功效。古人认为柽柳能救人于苦海,因此又将其称为长寿仙人柳、观音柳。
“柽柳甘咸,透疹解毒,熏洗最宜,亦可内服。”(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柽柳》)柽柳是常用的发散风寒类解表药,味甘、辛,性平,具有发表透疹、祛风除湿的功效,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的治疗。清代苏廷琬《药义明辨》载:“西河柳,味甘、咸,气微温,痧疹热邪壅于肺,逆传于心包络,喘咳烦闷,躁乱狂越者,非此不治,以其能散结和营,解天行时热也。”
“一把轻丝拂地垂,柔梢浅浅抹燕脂。絮花吹尽枝方长,却恨春风未得知。”(南宋施枢《西河柳》)西河柳辛散透发,功专发表透疹,配伍牛蒡子、蝉蜕、竹叶等,可治疗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或表邪外束,疹毒内陷,始见形而骤然收没者。西河柳煎汤沐浴,或配伍防风、荆芥、薄荷等,可治疗风疹瘙痒。
“潇洒西河种,谁移向浙东。青枝太纤细,莫近楚王宫。”(宋代王十朋《书院杂咏·西河柳》)西河柳味辛性散,有祛风除湿作用,配伍羌活、独活、秦艽等,可治疗风湿痹证,肢节疼痛。西河柳解表作用较强,麻疹已透及体虚多汗者禁服,服用剂量过大,可导致心烦、呕吐。
柽柳花入药,可治疗中风,又能清热毒,发麻疹。《本草纲目》载柽柳的脂汁入药名为柽乳,合其他药可治疗金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