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药市的形成与发展(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禹州就形成区域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形成与发展,全盛与衰落,复苏与振兴六个阶段,有药材滋生的药材庙会,带动了药材种植、药材加工和医药文化的全面发展。
禹州是中医药发源地之一,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经济的中心,有“药都”之称。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著作。5000年前的黄帝部落曾在禹州境内活动,播撒华夏文化传播中华文明,教民治百病,与岐伯共创“岐黄之术”。禹州境西南部鸠山境内的岐山,是当年岐伯的封地。雷公创立中药炮制理论,受封禹州方山;鬼臾区修建大鸿寨,创立“五运六气血学说”。夏朝第六代君王少康在禹境发明酿酒,古汉字“醫”反映出医与酒密不可分。战国禹州人吕不韦靠经营药材起家,成为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最大药商,官至秦国丞相,组织编纂的《吕氏春秋》对养生、饮酒等章节作出了专门论述,并通过“金木水火土”五行进行了系统分析,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民族留下一部不朽典籍。春秋至三国神医扁鹊、医圣张仲景、名医华佗等都在禹州悬壶济世。南齐左户部尚书、医药学家——宋国阳翟人褚橙的《褚氏遗书》,最早提出优生优育理论。唐代药王孙思邈长期隐居禹州行医采药,著书立说,留下了“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灵”之佳话。由于药王存在的历史因素,禹州自古就有着与众不同的中药文化理念,孙思邈那“人命至贵,重有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大众大德的崇高品质及其精妙高深的医术跨越了千年时光,一直影响着禹州后人。宋开宝六年(974年),阳翟人刘翰、马志等人奉太祖之命,编成《开宝本草》20卷,收载新旧药物974种;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曾任颍州知州的苏颂著成《本草图经》20卷,在635种药名下共绘制933幅药图,成为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刻版的药物图谱。明代周定王朱橚长期在禹“咨访野老田夫”,采集中药标本,死后葬于禹州。于永乐年间撰写《救荒本草》,美国著名科学家萨顿称其为“中世纪最卓越的本草书”,同时撰写的《普济方》收载药方61739个,为历代医方之最。禹州人李恭,医术精湛,永乐三年荐为太医。清代张恕的《合意录》、杨居午的《伤寒夺命论》等,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清世医时长立,疗疾病相传子孙,远近闻名。另据王安邦著《中州医林人物一览表》统计和历代禹州、县志记载,禹州从南齐到清代有21位著名的医药学家,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医学著作。明代太医院博士孙希礼、李恭、黄家第等一大批医林英才以其独特的治疗手段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形成禹州特有的人文优势,加之禹州地处中原,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类型多样,中药材资源丰富,道地药材种类多,古代就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全国过往客商进出货物的中转之地。受气候、地理因素之影响,药材分布差别较大,只有在中间一适宜地区进行交易才能货畅其流。禹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药材资源,为全国性药材集散地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区位优势。
据明代《钧州志》记载,早在宋仁宗年间(1023-1064年)阳翟古城寺以东盛产白芷、南星、菊花、薏米、蜂房、龙骨等药材。宋代诗人梅尧臣游览禹州(当时称阳翟),正值春和景明,翘花盛开之际,药香扑鼻,蜂蝶飞舞,不禁使他诗兴大发,遂作诗一首道:“云外阳翟山,实与嵩山接。山中采药人,能自辨苗叶。当须劚其根,以道素所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禹州成为中原地区药材集散的大市,药材“填满街市,犹如粪土,故农家深山大壑采药者往来不绝”。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执政,因扩大疆土,连年征战,加之钧州连遭大雨、冰雹、洪水,导致药材经营时好时坏。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刚刚统一中原地区,就诏令全国药商集结钧州,恢复遭到元末战乱破坏的药业市场,自此,至明永乐二年(1404年)颁布的富民安邦的经济政策,促进了禹州药业的快速发展。禹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招致全国大批药商来禹集结,集散药材扩散到河南归德府、怀庆府、河北祁州、安徽亳州、江西樟树、山西太原、陕西西安等地,中国医药史上首次出现全国性药材交易市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禹州知州刘国儒招来药商起市于禹城南街,多家晋商开设的“洋货棚”,专营海南参、血竭、沉香等名贵药材,生意红火,招致邻邦县、区药商纷纷来禹设店经营,全胜德药行、寿康药行、福元恒药铺、万春堂药铺、惠福堂药铺、堤名堂药铺及永庆义当铺也随之挂牌开业。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年),原设密县洪山庙药市之药商,视禹州地势优越,药市繁荣,州判何宏瓒将其迁到禹州。“不数十年,商贾辐辏,逐称盛区”。高宗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药市由南关迁至西关,同时成立药业商会,由政府统一管理,药市规模逐年扩大,据民国《禹县志》记载:药材经营“内至全国22 省,外越西洋、南洋、东极高丽(朝鲜、韩国),北际库伦(外蒙古乌兰巴托),皆舟车节转而至”。“往来车脚、驮帮延伸数里,货堆如山,登至垛顶,可眺望四周山川河流”。“凡寒温补泻之性,金石草木、羽毛齿草、血肉溲渤之品,人医家用之,务衡钱校分。在商家则塞破衢栋,露处山积,若粪土也”。
禹州是中医药发源地之一,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经济的中心,有“药都”之称。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著作。5000年前的黄帝部落曾在禹州境内活动,播撒华夏文化传播中华文明,教民治百病,与岐伯共创“岐黄之术”。禹州境西南部鸠山境内的岐山,是当年岐伯的封地。雷公创立中药炮制理论,受封禹州方山;鬼臾区修建大鸿寨,创立“五运六气血学说”。夏朝第六代君王少康在禹境发明酿酒,古汉字“醫”反映出医与酒密不可分。战国禹州人吕不韦靠经营药材起家,成为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最大药商,官至秦国丞相,组织编纂的《吕氏春秋》对养生、饮酒等章节作出了专门论述,并通过“金木水火土”五行进行了系统分析,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民族留下一部不朽典籍。春秋至三国神医扁鹊、医圣张仲景、名医华佗等都在禹州悬壶济世。南齐左户部尚书、医药学家——宋国阳翟人褚橙的《褚氏遗书》,最早提出优生优育理论。唐代药王孙思邈长期隐居禹州行医采药,著书立说,留下了“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灵”之佳话。由于药王存在的历史因素,禹州自古就有着与众不同的中药文化理念,孙思邈那“人命至贵,重有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大众大德的崇高品质及其精妙高深的医术跨越了千年时光,一直影响着禹州后人。宋开宝六年(974年),阳翟人刘翰、马志等人奉太祖之命,编成《开宝本草》20卷,收载新旧药物974种;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曾任颍州知州的苏颂著成《本草图经》20卷,在635种药名下共绘制933幅药图,成为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刻版的药物图谱。明代周定王朱橚长期在禹“咨访野老田夫”,采集中药标本,死后葬于禹州。于永乐年间撰写《救荒本草》,美国著名科学家萨顿称其为“中世纪最卓越的本草书”,同时撰写的《普济方》收载药方61739个,为历代医方之最。禹州人李恭,医术精湛,永乐三年荐为太医。清代张恕的《合意录》、杨居午的《伤寒夺命论》等,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清世医时长立,疗疾病相传子孙,远近闻名。另据王安邦著《中州医林人物一览表》统计和历代禹州、县志记载,禹州从南齐到清代有21位著名的医药学家,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医学著作。明代太医院博士孙希礼、李恭、黄家第等一大批医林英才以其独特的治疗手段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形成禹州特有的人文优势,加之禹州地处中原,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类型多样,中药材资源丰富,道地药材种类多,古代就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全国过往客商进出货物的中转之地。受气候、地理因素之影响,药材分布差别较大,只有在中间一适宜地区进行交易才能货畅其流。禹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药材资源,为全国性药材集散地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区位优势。
据明代《钧州志》记载,早在宋仁宗年间(1023-1064年)阳翟古城寺以东盛产白芷、南星、菊花、薏米、蜂房、龙骨等药材。宋代诗人梅尧臣游览禹州(当时称阳翟),正值春和景明,翘花盛开之际,药香扑鼻,蜂蝶飞舞,不禁使他诗兴大发,遂作诗一首道:“云外阳翟山,实与嵩山接。山中采药人,能自辨苗叶。当须劚其根,以道素所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禹州成为中原地区药材集散的大市,药材“填满街市,犹如粪土,故农家深山大壑采药者往来不绝”。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执政,因扩大疆土,连年征战,加之钧州连遭大雨、冰雹、洪水,导致药材经营时好时坏。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刚刚统一中原地区,就诏令全国药商集结钧州,恢复遭到元末战乱破坏的药业市场,自此,至明永乐二年(1404年)颁布的富民安邦的经济政策,促进了禹州药业的快速发展。禹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招致全国大批药商来禹集结,集散药材扩散到河南归德府、怀庆府、河北祁州、安徽亳州、江西樟树、山西太原、陕西西安等地,中国医药史上首次出现全国性药材交易市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禹州知州刘国儒招来药商起市于禹城南街,多家晋商开设的“洋货棚”,专营海南参、血竭、沉香等名贵药材,生意红火,招致邻邦县、区药商纷纷来禹设店经营,全胜德药行、寿康药行、福元恒药铺、万春堂药铺、惠福堂药铺、堤名堂药铺及永庆义当铺也随之挂牌开业。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年),原设密县洪山庙药市之药商,视禹州地势优越,药市繁荣,州判何宏瓒将其迁到禹州。“不数十年,商贾辐辏,逐称盛区”。高宗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药市由南关迁至西关,同时成立药业商会,由政府统一管理,药市规模逐年扩大,据民国《禹县志》记载:药材经营“内至全国22 省,外越西洋、南洋、东极高丽(朝鲜、韩国),北际库伦(外蒙古乌兰巴托),皆舟车节转而至”。“往来车脚、驮帮延伸数里,货堆如山,登至垛顶,可眺望四周山川河流”。“凡寒温补泻之性,金石草木、羽毛齿草、血肉溲渤之品,人医家用之,务衡钱校分。在商家则塞破衢栋,露处山积,若粪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