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在深山人未识
——磨街乡发现古代万米长水利工程
日前,在磨街乡关庙村,一处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古代水利工程被发现,它是一条近万米的人工地下暗渠与地上明渠组成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被当地群众利用,发挥着拦洪灌溉作用。
这条有9500米的古代水利工程根据其地形特点,在经过梯田时以暗渠的形式修建,出梯田时则根据地势自然流淌形成明渠。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明暗渠网分布于梯田之下,曲曲折折,明、暗相交,更为奇特的是,该村1256块土地,1300余亩地,分布几座山岗地带36座山头上,而这些水利设施则能全部覆盖,不论土地有多高、沟有多深,此渠的水都能到达,起到涝能排水,做到旱涝都能保收。
据该村支部书记刘新正介绍:此水利工程始建于商朝,经汉隋唐经北宋至今。他从小就听他爷爷说,小时候他爷爷的爷爷就进入到暗渠中玩。
据业内人士现场发现的新旧石器物件来看,此处古水利工程是许洛古道上一处重要的交通要塞和中原农耕文化代表地。素有“水在脚下流、粮在渠上生”的自然奇观和独特的农耕文化。
关庙村所在的温沟自然村,多山缺田,这里的先人们为了生存,便在山沟里修筑暗渠,垒堰屯田。当山洪暴发时,洪水随暗渠流走,而泥土却被石堰挡住,形成大大小小的梯田,起初的田地很小,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大可卧头牛,小可放张篓”的俗语,真实地描绘了关庙村田地之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里便有了1256块田,约1300亩耕田。人工造田形成了关庙村独特的梯田风貌。
特别是伏牛山余脉刘尖山脚下的温沟,西南、东北走向,全长9500米,宽4米,贯穿秦家门、孙庄、温沟、老雪沟4个自然村,曲曲弯弯,有明有暗,一侧岩石高耸如云,清清泉水四季长流,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水利工程。
据有关专家考证,此地地壳运动丰富,有天然地质博物馆之称,加上千百万年来形成的自新石器时代形成的造山运动,有了今天独特的人类遗存自然景观,有温泉开发先天优势。
关庙村是第四批传统古村落,北宋古钧窑有据可查的有六座,分布在温沟、秦家门等六个自然村。自然气候适宜,百年古橿树200余棵,千年橿树、五角枫十余棵。现在田地里每逢夏季,就有古钧窑瓷片在古河道出现。可以说,关庙村是禹州保持最为完整的、森林覆盖率达85%、四季山泉水长流的古河道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