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夫妻回归大山甘做“守艺人”

于书锋(左)和党晓丕在大晒场里晒黑芝麻。

“俗话说,‘药不经禹州不香’,禹州中药材久负盛名。我们一家人在龙虎山上,以传统工艺炮制中药材已有三年时间。”禹州中医药加工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于书锋说,他在龙虎山脚下长大,与中药材打了20多年交道。他和妻子从山村走进城市,又从城市回归山村,甘做“守艺人”,将传统中药材炮制技艺传承下去!

千年药都,药不经禹州不香
古老的华夏文明孕育了灿烂的中医药文化。禹州,作为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地位十分显赫,被誉为“中华药都”。
“禹州自古以来就是全国最主要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以精湛的中药炮制技艺闻名于世,素有‘医不见药王不妙、药不经禹州不香’的美誉。”日前,谈及禹州中医药加工炮制技艺的历史渊源,于书锋说,历史上,禹州医药技术高度发达,长期稳定的药材贸易促进了中医药加工炮制技艺不断发展,在药材加工、挑选、去杂、切制、炮制、保管、贮存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禹州中药因“遵古炮制、加工精良”而著称于世,通过“浸、煅、煨、炒、炙、蒸、煮”等工序,其药香四溢,药效独特,有“药到禹州倍生香”之誉。早在清代,禹州产的“九蒸九制大熟地”和“九天阿胶”就已驰名中外。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九蒸九晒是禹州中药炮制最典型的代表技艺。”于书锋说,最负盛名的当数“赵隆太九制大熟地黄”,因成品“黑如漆、光如油、甘如饴”独步天下,并在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参加德国柏林“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被列为清宫贡品。
“禹州中医药加工炮制技艺可以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方便存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必备工序。”于书锋说。
遵循古法,九蒸九晒增强药效
在于书锋的大晒场旁,一连四个古朴的灶台上摆放着四口蒸锅,蒸锅上摞着高高的蒸笼。于书锋和家人遵循传统工艺,严格按照禹州中医药加工炮制技艺流程,制作黑芝麻丸、黄精等养生保健产品。
于书锋将九蒸九晒的黑芝麻研磨成粉后与熬制好的蜂蜜合二为一,搓成条放在搓丸板上,用手均匀搓动碾压,10颗芝麻丸相继滚入容器……于书锋和家人密切配合,一颗颗乌黑油亮的芝麻丸很快摆满了托盘。
“这是禹州传统中药丸剂黑芝麻丸的制作流程。”于书锋说,他们研制的黑芝麻丸选用帕米尔高原胡麻(黑芝麻),通过禹州山泉水浸泡、淘洗、去杂,历经九蒸九晒后,利用纯石头打造的舂桶研磨成粉,再加入山林蜂蜜,经反复搓揉才能成型。
“补药都具有滋腻性,黏黏的,油性大、蛋白质分子大,不容易消化吸收。”于书锋说,现代人大多脾胃虚弱,滋腻的东西容易积攒在体内变成毒素。九蒸九晒的黑芝麻经过中医药炮制技艺加工后,大分子的油脂、蛋白质被分解成较小的分子,普通人食用就能消化吸收了。
关于黑芝麻丸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1700多年前的晋代。道家名医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一书中详细说明了黑芝麻丸的制作方法和功效:“用上等胡麻三斗,淘净甑蒸,令气遍。日干,以水淘去沫再蒸,如此九度。以汤脱去皮,簸净,炒香为末,白蜜或枣膏丸子大。每温酒化下一丸,日三服。服至百日,能除一切痼疾,一年身面光泽不饥,二年白发反黑……”
于书锋的大晒场位于山顶,用最纯粹的日光和纯净的山泉水蒸晒,让那些原本就吸收了天地精华的珍贵药材经过传统工艺制作,提升了药效,达到滋补的功效。
扎根大山,传承中药材炮制技艺
于书锋17岁可辨识300多种药材,常见的中药材浸、泡、煅、煨、炒、炙、切等工艺更是信手拈来。
“书锋是禹州中医药加工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我们一直想找个合适的场地,用传统工艺炮制中药材。这个大晒场位于山顶,交通不便,生活条件也没有山下好,但这里空气清新,阳光充足,非常适合以九蒸九晒的方式炮制中药材。”于书锋的妻子党晓丕说。
2021年,这对“80后”夫妻开始在山顶建大晒场,他们修路、改造窑洞、垒灶台……慢慢完善各项设施。
对于于书锋来说,这不仅是一份事业,更是责任和担当。2000年6月高中毕业后,他在药行街新发祥药行从事中药炮制工作;2016年5月,他辗转来到禹州市惠安堂药业有限公司,从事中药炮制与传统制剂生产工作;2021年5月,他拜河南省非遗项目禹州中医药加工炮制技艺传承人师金安为师,进一步学习禹州中医药加工炮制技艺。
“20多年来,我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不仅承载着传承、保护传统技艺的使命,而且承担着提升禹州中医药产业地位的重任。”于书锋表示,未来,他将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从而更好、更高品质地服务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