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坯盘上旋出美丽“舞”姿

——王文珂为何有钧瓷手拉坯技艺获奖“专业户”之称

图为王文珂正在进行手拉坯

三足鼓钉洗

桃洗

20世纪80年代出生在钧瓷之都、禹州市神垕镇的王文珂,20岁开始学习制作手拉坯工艺,30岁自办钧瓷坊。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他在省、全国级陶瓷手工拉坯大赛中连获10余次大奖,其中大多是第一名和一等奖。“技术能手”称号更是多次获得,是全国钧陶瓷界有名的手工拉坯“专业获奖户”。
在王文珂家的保险柜里,锁着满满一柜子的获奖证书。笔者采访时问他为什么能有如此高的获奖率且级别那么高?为什么用保险柜装这些证书?他告诉我们说:“很简单,就获奖原因来说就是:勤奋好学、练好基本功、精心制作。我用保险柜把证书锁起来,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尊重,因为劳动才能创造财富,所以,这些证书是我辛勤劳动的结果,比金钱更重要。”

勤奋好学的积累是他成功的法宝
2000年,刚好20岁的王文珂从高中毕业了,因为家就在神垕镇,而神垕镇是著名于世的钧瓷之都,他也和大多数青年一样,从事了钧瓷这一行业。他入行时,直接拜了钧瓷界第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为师。所以,他学习钧瓷艺术的起点很高。在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环境和师傅高超技艺的熏陶下,他犹如步入了一个钧瓷艺术的百花苑里,在万紫千红的园林中,他汲取着钧瓷艺术的营养,一步一步地去采撷着那芬芳的花粉和技艺的精髓。
几年前,王文珂参加一次手工技艺大赛获奖后我采访他时,他瘦而高,面容清秀,说话不多,慢条斯理,温文尔雅,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文静与文气。但只要一谈起钧瓷、谈起手拉坯,他立刻变得“活”跃起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且语言流畅,一环扣一环,逻辑性很强。从跟他的谈话中,能感受到他对钧瓷艺术的执着追求和进取创新的梦想。
王文珂不仅躬于实践,而且在理论方面多有收获,总能总结出一套由实践到理论的各种文章,写了《手拉坯技术要点之我见》《手拉坯用力浅谈》《左右手配合的节奏》等文章。
练好基本功是他获奖的秘诀
王文珂的师傅刘富安,不仅钧瓷各项技能都很出色,对徒弟们的技艺传授也是毫无保留。过去,常有“师傅传徒弟留一手”的传言,意思是怕弟子学完手艺师傅没饭吃。但是,刘富安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人,他对徒弟们说:“我教授你们,不怕你们超越我,就怕传授的技艺不精落下话柄,怕活儿干不好,社会上会有人说是谁干的活儿,他的师傅是谁?”刘富安精心地教,王文珂专心地学。
正是因为师傅为人师表的“德”行,让王文珂不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而且在技术上更是刻苦努力。一个人的成功源于多年勤奋的积累,王文珂从一开始学艺就特别勤奋,不怕吃苦,敢于出力,从拉坯的选料到双手的配合,每一步都学得认真刻苦。在一般人眼里,能达到和完成上述工艺,基本上就是一个合格的工匠了,但文珂总觉得要想真正懂得钧瓷,就必须学到根本,即要弄懂钧瓷生产的各个环节。于是,在娴熟掌握手拉坯的基础上,王文珂把钧瓷所有的工序全学了一遍,这为他成为钧瓷创作和烧制的多面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手拉坯到制釉,为了掌握钧瓷的各个工序,他刻苦的劲头,只有那一件件作品能够见证。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是简单地满足于学习传统制作的整个工艺,而是希望在师傅、老师的基础上有好的创造。
王文珂2010年建起自己的“小珂钧瓷坊”后,他的手拉坯作品大多是有着宋代风格的盘、洗、碗、瓶、罐等。他的手拉坯技艺精湛,釉色以天青、天蓝和点红斑为主,让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美,能让人身心愉悦,产生丰富的联想,并且久久难以忘怀。
钧瓷之美,被世人称之为有八美。型、纹、音、釉等都能产生让人感觉美丽的东西,但不可思议的是这八美之首是“难”之美。拿“釉”之美来说,它可以产生出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海蓝、朱砂红等五彩缤纷的色泽,给人以美的感觉,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可是“难”,除了困难、吃苦、劳累外,它有什么美呢?古人总结钧瓷美时的确留下了“难”之美之句。其云:“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过手七十二,这不就说明一个美的东西的产生要与吃苦、劳累相伴吗?这不正是“不经几番寒彻苦,哪有梅花扑鼻香”的道理?
文珂只是高中毕业,但极有悟性,同时善于总结,比如洗,别看造型简单,对手拉坯的要求很高,一要规整,二要均匀,三要厚薄一致等,稍有不慎或者手工力度不够,拉出来的坯体就会出现偏差,烧出后让人感受不到“美”。文珂在拉坯中,保持力度,保持匀称,关键时候屏着呼吸,使拉出来的坯线条流畅,厚薄匀称,口眼平整,中规中矩。
在小珂钧瓷坊里的几百件素烧过或刚下转盘,还散发着温润泥浆芳香的坯体,全是手工拉坯,没有一件注浆。笔者问王文珂,注浆不是更快、更省时、省料、省钱吗?王文珂说:“我的作品全是手拉坯,因为手拉坯溶入了我的意念,我的情并包含着我的心血。注浆是模式化、千篇一律,没有带进制浆人情感的作品。所以,从心灵深处,我更倾向于手拉坯。”
拉坯台上,他旋转出美丽传奇
手拉坯的形成好似中国的水墨画,它运用泥水在旋转的轮盘上自由挥洒,追求一种动中求静的意境,通过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一团团泥土具有生命和韵律。
手工拉坯、修坯在钧瓷制作中是重要的环节。这些传统的技艺多以师傅的传授和经过自己苦练学习,才会成为技艺精湛的工匠。王文珂不但拉坯拉得好,而且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拉坯诀窍。
为了直观感受王文珂拉坯制作,我们来到他的工作坊里观看他表演。在拉鸡心碗时,王文珂先将泥仓中经过陈腐的泥料取出踩炼,然后用泥铲一铲铲地用力有节奏地通过拍、打、挤、压将泥片铲成堆状,后反复地进行,让泥料排去气孔后变成密度更高的有可塑性的泥块。他坐在凳子上,先用手蘸上适量的水,洒在泥团表面,两肘紧靠大腿两侧,再用双手抱住泥团的中下部向盘中心点用力挤压,使泥团逐渐向中心和向上捧起。反复几次后,泥团与轮盘呈现出了同心的圆,再后来,旋转速度加快,看得笔者眼花缭乱,分不清是盘还是洗或是碗的造型了。瞬间,一件规整的、薄厚均匀的鸡心碗便被王文珂拿下转盘放在了凉坯架子上。
一件好的坯体,拉坯是基础,修坯是关键。王文珂在旋坯过程中,最大的特点是掌握着曲线变化和各部位的厚薄关系。按照王文珂的说法就是:在同一部位的不同点上,厚度是各不相同的,口沿处为最薄,腹部厚度适中,下部及足部稍厚,所以,在旋坯时掌握了这些,就可以防止烧成中器物出现沉底、凸肚、软堤等变形状态。
一件完美的、能成为精品、珍品的钧瓷是需要各个方面至臻无缺的,从选料、上釉、装窑的位置、窑火的温度、烧窑时的风向等都需要恰到好处的配合,而好的坯体是重要的出好作品的缘由之一。无论工艺如何进步,烧成机制如何变革,手拉坯始终是传统的精髓,始终是成就珍品钧瓷最基础的第一步。为此,每一件作品,文珂都坚持自己用手拉,自己配釉上斑。
王文珂说:“我的手拉坯好,都是为了成品好,都是为了使钧釉中的铜元素更好地还原,从而斑化出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确实,文珂的钧瓷具有宋钧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朴实无华、实用性强的特点,而在造型上,多以传统器型为主并加以改进创新,形成了古朴大方、典雅高贵的美学韵味,把艺术性与实用性较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在釉料的选择上,小珂钧瓷坊的釉色,以天青、天蓝、月白、玫瑰红、葡萄紫为主要釉色,成功地运用了铜为着色剂,在高温下窑变成红紫等色,使釉面在高温下产生渗化、流动,形成了美丽的斑点。
王文珂在艺术修养、审美意识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继承前辈优秀的特点外还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作品与前辈相比更有创新,更有美感,风格迥异,这包含着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知识的综合积累,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兼收并蓄的学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