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一种生命的延续

——朱改莲药续本草精华的传奇

图为朱改莲展示中药切片技艺。

我国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独门绝技,不是在课本、课堂里学到的,而是靠师带徒的方式掌握的,不论什么再难学的手艺,多么紧缺的技艺,师傅都会全身心地教,将其毕生的记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民间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谚语。
师傅带徒弟,是把弟子当成自己的子女在带,在教,何况,是自己的亲生子女。子女跟父学徒除了和其他徒弟一样的接受“师傅”的传授之外,外加的一条就是更加严厉的“父爱”,以及父爱下所学到的“真经”。
禹州市青山药业的总经理朱改莲就是一位跟中药巨匠国家医药局命名老药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药市习俗(禹州药市)代表性传承人,也就是她的父亲朱清山学习这一中药炮制技艺的。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朱家的中药世家
禹州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之一,自古就是全国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的经济中心,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东周时期,就有药商在禹经营山货、药材等,战国时禹籍人吕不韦因经营名贵药材发迹后至秦国相位,元代后形成了禹州药会,明洪武元年朱元璋诏令全国药商云集禹州,形成了全国性的药材集散地,后到清代,禹州“日进斗金”的药会,逐步发展为中药材交易大会。到民国时,禹州的药帮、药庄亦有了一定数量和规模。
1916年的初春,朱改莲的太爷、朱清山的爷爷朱瑞昌,因其从小跟师学得中药炮制技艺和经营方法,在县城开设了自己的药庄。取名“三合永”,寓意为天和、地和、人和为三合,永为子孙后代永远传承下去之意。药庄经营手段以存货为主,品种齐全,使得外地客商选购非常便利,加上老先生懂得中药炮制加上中药材的质量,又讲诚信,“三合永”的名声在禹州药商中大增。此后传给朱改莲的爷爷朱传义经营。
在他经营的过程中因战乱生意不稳,父亲朱清山接手经营后“三合永”重又恢复了勃勃生机。1956年,药行业公私合营后“三合永”停止了,朱清山到了医药公司吃起了“公家”饭。在国有公司里,朱清山处处作表率,他走遍每一个车间,他既是炮制中药的能手,又是指导学生的老师,还是工作中的监督员,凡和他一起工作的同志们无一不把他当成楷模。他的技术上的精湛以及工作认真的作风,深深地印在工人们的心中,他把自己所学的中药炮制的技艺点点滴滴、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炮制药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有企业改制了,朱清山也退休了。但他对中药的深深感情却终身不舍,于是“禹州中药材贸易公司”成立了。由于他药材好、炮制好、人品好,他的这个不起眼的中药公司很快便在药商中有了“威望”,纷纷慕名而来。
在改革开放之前,他的亲属有部分是在国有公司上班的,解散后,便来到了他们自家的公司来上班。
悠久的从事中药的家族历史,使得朱家这几代人都与中药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药为生,以药为荣。中药成就了朱家事业的传承。到朱清山这里达到了事业的顶峰,他的中药炮制技艺,整整影响朱家四代人,并且一代有一代人的绝话,一代有一代人的特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朱改莲为代表的朱氏家族的传承人,她们的技艺首先缘自于父亲朱清山,在他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下一代传承者再创业、再发展、再辉煌。
在家庭传承中,朱清山做到了不漏一人,所有子女、孙子孙女、重孙等30余人不论涉不涉药,都能传承数门技艺。
父亲的传授,使她获取真经
朱改莲1962年出生于中药世家,从小在父亲的身边耳濡目染,掌握了几百种中药材的知识,跟父亲学中药炮制,并不是父亲在获得国家级传承人之后才开始的,而是在上小学的时候父亲见她对中药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开始对她循序渐进指导了。她自小聪慧,自小立志,懂事懂人,并对中药炮制有独到的见解。那时,她就对各类地道药材经过眼观、口尝、水试等鉴别可分辨出优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她的父亲制药严谨对其子女徒弟更是“不依不饶”。父亲告诫她必须严守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要严守本心,踏踏实实做好药、做良心药,做放心药。炮制中药的过程中要求天人合一,合乎自然规律。有一次在进党参那一味药的过程中,改莲从安徽进了几百公斤党参。父亲一看立马严肃起来训诫改莲说:党参最好的产地是甘肃,你进的不是甘肃产的,严厉地批评了改莲,并要改莲立即动身去甘肃购药。那天天空中飘着雪花,零下七、八度的气温冻得人浑身直打颤,可在父亲的严逼之下,改莲擦了脸上的泪花,便又迎着飞雪出发了。
父亲对改莲的严厉也是爱的表现。其实,人世间的父爱,是杯浓浓的咖啡,微苦中却是醇厚的香味,默默的呵护又像风微微吹来,虽然不善表达,心里却是爱。
改莲不论是在炮制技艺方面,还是在外出购药、识药的过程中,都十分注意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她通读了许多的中医药典如《神农本草经》《救荒本草》《中药大辞典》《黄帝内经》等。由于她勤奋好学,基础又好,很快就对中药的历史、文化、脉络以及中药在治病方面的作用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些都是基础。中药中医,有许多独立成门的科别。对于朱改莲来说,选择专门的技艺是她最迫切的,最后,她继承了父亲的传承,最终选择了中药炮制作为自己的专攻方向。
中药炮制,父亲有其独特的“绝活”,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经验让改莲终身受益:“炒以缓其性,泡以刨其毒,浸能滋阴,炼可助阳”。
父亲朱清山用中医传统的带徒的方式,将这些技艺传承给了改莲。
朱改莲切药技术在中药界是很出名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切制中药槟榔和皂角刺,槟榔是看刀工的炮制,一个圆圆的槟榔看切的片薄细程度,品相是否完整等,在切台前,我看到朱改莲娴熟地拿起一个槟榔,用铁夹夹着,一手拿着铁夹,一手握着切刀,手向下用力,一上一下,白色带着花纹的槟榔瞬间被切成薄如蝉翼般的圆片,因切制速度飞快,那槟榔片就像洁白的蒲公英一般四散飞扬,后落入竹盘之中。皂角刺因其形状如刀尖,切制起来难度更大,一不小心尖尖的刺就能刺破手指。而这些正是考验一个中药药工必备的基础。为了练好这些中药炮制的基本功,朱改莲起早摸黑,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从手握刀把,到怎样拿药、坐姿她都严格按照父亲教的传统方法去练习,手练肿了,她就用热水敷一敷,胳膊麻了,她就站起来甩几圈,苦度春秋,酷暑盛夏,她最终练就成了过硬的行家里手。
她的这些过硬的技艺,曾多次在药交会切制技艺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朱改莲在禹州乃至河南省的中药领域,是有名的帅才领导,既有传统的中药技艺理论和实践经验,又有现代化的管理头脑,前些年有父亲的指导,她领导的青山药业风生水起,如今父亲已去世三年有余,她仍在姊妹几个和其他亲属及职工们的协助、支持和帮助下更是让青山药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世间有很多的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有女性代表,而作为女性的成功,无不是勤奋的果实,忠实的实践者,因为她们的付出是放在比别人所做的事情之上的,她们所付出的代价是男人们付出的几倍。
朱改莲是成功的,在中药炮制行业中,她的技艺就是具有独特的印记,专家评价说:技艺的完整、技术遵古。药物浸泡水分时间、质控技术讲究药透水尽,少泡多润,药材软化合格率高。毒性药材减毒技术更富有特点,让业内人士都觉十分安全。制天南星、清半夏、川乌、草乌等毒性药材减毒技术知名全省、全国中药界。药材蒸煮技术的时间、温度、火候、质量控制点掌握准确。醋煮延胡索有边也有沿,片片金黄,醋味均匀,炒制的王不留行粒粒开花,香气馥郁。炒制的马钱子片片鼓气,色味十足,减毒合理,增效有致……
前天,我们来到她的公司采访,尽管已是初冬,院内仍是青枝绿叶,月季透红、冬青冒绿、修竹正茂,三层的楼房,在白色粉彩的装饰下,给人干净、整齐的感觉。院内规整有序,地面一尘不染,吹掉的落叶有专人拾捡,商户来往不断,车间里的人在做着自己的工作,细致、认真、娴熟,办公人员进进出出,一派繁忙。电话约好后,朱改莲正在车间工作,几分钟后来到了我们面前,在离我们几步远时,一股药香扑鼻而来,那是她身上所常带的一种气体。她看来比实际60岁的年龄要小得多,一身蓝色的服装,不多修饰显得端庄稳重。长年的辛劳给她白皙的脸上和眼角刻下了细密的皱纹,一双眼睛闪闪有神采,眉宇之间流淌着淡雅、简约、稳重,给人一种威严而又让人信任的感觉。她说话不多,但一谈起中药来,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走进车间,看了操作间。干净、规整,工人们虽忙里忙外,却有条不紊。来到传习所,看了中药文化展示厅、禹州道地药材展示厅、中药切片展示厅、九蒸九晒制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加工技艺展示厅。我们最终得出了结论,这里丰富独特的内容,正是朱清山、朱改莲以及朱氏家族几代人的辛苦的结晶,她们的技艺和传承精神,达到弘扬中药文化、传播中药知识的目的。
参观了所有的车间、展馆,让我最具印象的还是九蒸九晒系列产品,因为10年多前,我在采访朱清山先生时,就写过这个品牌,这次在展厅里,我一眼便认出了那种颜色包装的盒子,我问改莲包装还是老样子。改莲说:老样,一直没变,用户不论间隔多长时间来进货也是说,就要这种包装的药品。青山药业老品牌最有名气的就是九蒸九晒熟地黄、何首乌、黄精、槐角等。朱改莲告诉我们说:她们公司这一九蒸九晒的系列品牌,蒸晒工艺掌握全面,操作精细,品位充足,完全达到古代产品标准。
人生好像一首乐曲,朱改莲就像是谱曲人、演奏人,她谱的曲是优美的,并且演奏的曲是与别人不同的美好而又动听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