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街之变

磨街乡大涧村

巍巍伏牛山,绵延八百里。
在许昌市西部,伏牛山在这里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山峰。这里虽没有泰山之雄伟,没有华山之险峻,但群山环抱,峰峦嵯峨,林木葱茏,景色旖旎。
相传,很久以前,许昌市西部山区的一个地方盛产砂石,因锻制石磨、石碾而驰名远近,一时商贾云集,生意兴隆,慢慢形成街市,始名磨山街,后称磨街。
初冬时节,许昌市“城乡融合共同富裕”采风团一行来到禹州市磨街乡,亲身感受一下这里近年来的巨大变化。一路走,一路看,一路的感慨,我不仅看到了兴旺的特色产业、古老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浓厚的重教乡风,更看到了这里党员干部凝心聚力、一心一意致力于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我来到陈庄村,这里的特色产业和重教之风成为亮丽风景。站在千亩药材种植基地,一株株杭白菊风姿绰约、随风摇曳,宛若一群仙女翩翩起舞。放眼望去,灿烂如烟,云漫雪舞,浩瀚无边。田地里,药农们正在采摘菊花,不时地交谈着今年的收成,喜悦写满了脸庞,犹如那盛开的花朵。据村负责人介绍,陈庄村注重发挥能人带动作用,通过引贤回流,激发乡村发展动能。2021年,动员乡贤李西尧投资300多万元在家乡建立道地药材种植产业园,目前已建起禹白芷和禹白附种苗繁育基地、中药材加工厂等,带动120多名村民务工就业。通过“虹吸效应”,在外的省农大教授陈军营、企业家陈泽铭等纷纷回到家乡,“八仙过海,人人显能”,助力家乡经济发展。
让陈庄人引以自豪的不仅是产业发展,更重要这里还是“博士村”。近年来村“两委”把文化建设和人才培育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旋律,连年举办捐资助学活动,对优秀教师和学生奖励金额达10多万元。浓厚的重教乡风培育出一批优秀人才,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该村先后走出博士13人、专科以上大学生540多人。目前,这里建起陈庄村“博士文化苑”,打造“博士之家”13处,“文化兴村”已成为陈庄村的发展方向。
我来到大涧村,这里的创新创造精神不减当年。“打造产业龙头企业,强力助推乡村振兴”几个大字在实德农产品有限公司院内赫然醒目。酸辣粉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忙忙碌碌,正在分拣着产品。大涧人依然保持着当年敢为人先的精神气魄。村党委书记陈海昌,高高的个儿,看上去精明能干。他介绍说,大涧村积极探索资源产业向新型经济发展的转型之路,把特色产业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抓手,成立村集体经济企业实德农产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农业开发、“三粉”加工、田园休闲体验等农业综合开发业务,建立农户与合作社“绑定发展”、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绑定发展”的“双帮”机制,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目前已建设一条年产3000吨的全自动酸辣粉生产线和一条年产2000吨的粉条生产线,生产车间、冷库、包装车间、晾晒厂等基础设施已完工,进入试生产阶段,预计年销售额1.5亿元。该项目的实施,将带动山区群众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谈话间,陈海昌挥舞着右臂,绘声绘色地谈着大涧未来发展蓝图,那言语中透露出几分自信和豪情。
在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展览柜内,陈列着石松植物门、节蕨植物门、前裸子植物门等二叠纪时期的植物化石。看着眼前的一块块化石,遥想那个远古时代,一道闪电响过,顿时天地炸裂,山石轰鸣,尘烟翻滚,那些正在生长着的植物们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一股脑被喷薄的岩浆挟裹,漫天飞舞,翻江倒海,经过一番折腾,全部被深深埋在地下。慢慢地这些生灵们的躯干演化为煤炭,那些枝干、叶子及岩浆演化为今天的化石。目前,这里已打造成以华夏植物群化石景观和典型含煤地层剖面为主,以钧瓷文化产业链为辅,融合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集美学价值与科学价值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陪同的海昌书记说,华夏植物群植物化石属于距今2.5亿年之久的二叠纪植物化石层位的沉积岩,富含有硅、铝、铁、钛、钙、镁、钾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及有益的微量元素,因此大涧村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努力打造“地球之窗”和“大涧田园”两大品牌,创建国家“一村一品”和生态宜居村。
我来到黄沟村,古朴典雅的村落让我迷恋。一座座古宅、窑洞依山而居,青石黛瓦,古色古香,真是藏在深闺人未识。一株株古树苍劲挺拔、遮天蔽日,干裂的树纹诉说着历史沧桑。五龙泉景区,泉水叮咚长流,清澈甘冽。抗战指挥部旧址,皮定均将军在这里曾点燃豫西人民抗战烽火。近年来,黄沟村围绕大山做文章,发展旅游文化和沟域经济,绿色发展路子越走越宽,还荣获“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呢。黄沟村真美,是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忆起乡愁的地方。
我来到刘门村,红红的柿子产业让我赞叹。柿子园内,三三两两的工人正在修剪树枝。柿子凉棚里,一排排、一串串的柿子正在晾晒,红彤彤的,映红了工人们的笑脸,也映红了刘门人红红火火的幸福生活。刘门村曾经是典型的资源型村庄,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煤炭的无序开采使原本古朴美丽的村庄变得坑矿遍地、满目疮痍。随着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施煤炭企业整合,下井采矿为生的村民失去工作,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较为困难,被认定为省定贫困村。为谋求转型发展之路,村“两委”班子结合村里有柿子种植的传统历史实际,组织人员多次去陕西富平、山东青州等地考察,引进柿子新品种,设立柿子试验田,经过多次探索、实践,终于实验成功。2016年以来,刘门村大力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探索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机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经过多年滚动发展,目前种植柿子4800多亩,研发柿子品种20多种,开发出烘柿、柿饼、柿叶茶、柿子醋等多种品种,在郑州、许昌等10多个城市设立销售点,以柿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初步形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不仅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而且先后被授予“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称号。
短短的一天采风,但就看到的几个村庄来说,真是一村一品,各有特色,让我不得不对磨街乡近年来的悄然巨变而感到惊叹。近年来,磨街乡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资源开采经济向文旅经济和新型经济转型,努力打造产业特色鲜明、乡村基础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呀,在这片富饶、神奇的土地上,有思路清晰的乡村带头人,再加上有乡村振兴的好政策,我们相信磨街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就要离开磨街了,回首望去,和煦的阳光洒满山野,千峰竞秀,万壑争奇,烟雾迷蒙,气势磅礴。我看到了大山姹紫嫣红、百花争妍的春天,我看到了磨街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