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在方砖上的唐代墓志铭
墓志铭,记录了墓主人的名字、身份、地位以及生平。墓志铭记录的形式一般刻字为多,直接书写在墓砖上的“墨迹版”较为少见。在许昌梓轩画像博物馆,有一块书写在墓砖上的唐代墓志铭。那么,这块唐代墓砖是在哪里出土的?墓主人是哪里人?我们对这块墓砖进行了探究。
墓砖在南水北调中线施工中重见天日
我们许昌人使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已经有多年之久,昔日的缺水城市变成今天的生态水城,这都离不了丹江口水库为我们送来的一渠清泉。
施工先勘探说的是进行大的工程建设,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请文物行政部门在工程范围内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文物勘探工作必不可少。
2018年1月1日,《长渠缀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在郑州博物馆开展。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许昌段的文物保护工作中,文物部门先后发现了史前、汉代、金元时期的大量文物。其中,共发现墓葬85座,有新石器时代、战国、东汉、唐、宋以及明清时期的。
据了解,自2006年南水北调河南段工程开工建设以来,许昌段范围内出土的文物主要集中在禹州市、襄城县,有新峰遗址、阳翟故城、前后屯遗址、崔张遗址、杨庄遗址等,一些汉墓、唐墓、宋墓的发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为研究许昌地区各个时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
“我们馆收藏的这块墓砖是在南水北调禹州段施工时被人发现的。”日前,许昌梓轩画像博物馆馆长崔干军说。
笔者看到,这块唐代墓砖为正方形,陶制,长、宽各为33厘米,保存相对完好。
这块墓砖上的墓志铭并不是传统墓葬里常见的碑刻,而是用笔墨书写的,上面的墨迹大部分不偏不倚,笔画爽朗有弹性,结构舒展洒脱,能够看出书写者有着极强的楷书功底以及娴熟的用笔技巧。
墓志铭的主人公是一名都尉
“这块墓砖上的墓志铭是用正楷书写的,墓主人是一名姓赵的都尉。”崔干军介绍。为了看清墓志铭上的铭文,崔干军用一个喷壶,将水均匀地喷洒在墓砖上。墓砖上的字迹也变得清晰起来。
“古人使用的墨是非常讲究的。”崔干军说,1000多年了,字迹还能保持这样完好,很不容易。
那么,这个都尉是何许人?
经过对墓砖上约300字的笔墨进行辨别,大致可以弄清楚,第一段介绍的是都尉的父亲,第二段述说了他本人的生平,第三段为颂词。也就是说,这个赵姓都尉是南阳白水人,曾随父参军。其有君子气概,一生功绩名盖一时。他于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去世,时年59岁。
“都尉是秦汉时期重要的中高级武官。”崔干军说,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的观众知道,电视剧中的主角就是都尉。
司马迁的《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也出现了都尉:“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商君书·境内》里记载:“国封尉,短兵千人。”也就是说,这里的都尉是统领1000名配备短兵器的武将。
墓志铭具有书法审美价值
墓志历史悠久,遗存丰富,不仅是古代石刻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以石质作为载体,千年以来得以保存下来的并不是很多。
早年出土于洛阳的《田行墓志》,曾被人们称为墓志铭的“墨迹版”,为墓志铭墨迹佳品。
《田行墓志》虽历经千载但墨色如新,在字体风格上,似乎还有些褚遂良书法的影子,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以及书法艺术价值,这类直接书写在砖上的墓志铭尤为珍贵。
收藏于许昌梓轩画像博物馆的这块唐代墓砖,上面的文字基本反映了当时书法作品真实的样子,展示了当年书法家最为直观、明确的书写样态。
“墓志是我们常见的雕刻艺术品之一。古代通常由书法家写好原稿后交给雕刻工进行雕刻。无论雕刻工的技术多高超,都无法完全还原原稿的细节。因此,学界一直有着‘碑不如帖,帖不如稿’的说法。”崔干军介绍。
唐朝,文化艺术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其中,书法艺术得到长足发展。如果说两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那么,唐代便是中国书法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在唐代,书法界名人辈出,可以说一直影响至今。
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
生长于禹州市褚河镇元木村的褚遂良,其笔法尽得虞世南真传,后结合欧阳询、王羲之等人笔法,汲取众家之长,创立“褚体”,无论是他刻在洛阳龙门石窟上的《伊阙佛龛碑》,还是他刻在西安大雁塔上面的《雁塔圣教序》,都是名扬天下的书法传世之宝。
作为唐代书风重要载体的墓志铭,完整而真实地体现了唐代书法的精妙,极具书法史学价值与书法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