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上锄芩芬芳发 药中肯綮人人夸
——诗词中的黄芩及其药用价值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这是《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内容,以鹿食野芩起兴,表现君臣宴饮的融洽。诗中的芩,历来解释不一,有人认为就是唇形科植物黄芩。宋代周必大《广德军鹿鸣燕乐语口号》载:“骑蟾定喜攀仙桂,鸣鹿先须咏野芩。”
诗中载芩药效高
黄芩以干燥的根入药,表面呈棕黄色或深黄色,其名称即由此而来。李时珍说:“芩,《说文》作菳,谓其色黄也。”生长年少的黄芩根部入药,称为子芩,断面为黄色,中间为红棕色;生长年久的宿根入药,中间枯朽中空,呈暗棕色或棕黑色,名为枯芩。古代将黑色称为“黔”,《五十二病方》将“黄芩”记作“黄黔”。古代常用枯芩形容心似死灰,如清代张梦龙《发衡山县·其二》载:“浮生感余息,灰败犹枯芩。”黄芩的入药历史非常悠久。在《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用黄芩治疗外伤等多种疾病。《神农本草经》将黄芩列为中品,载其“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早期多采集野生黄芩入药,唐代戴叔伦《赠鹤林上人》载:“日日涧边寻茯芩,岩扉常掩凤山青。”明代郑真《答姚宗文律诗四首·其四》:“客乡愿得身强健,要觅山中术与芩。”明清时期,人工种植黄芩越来越多,明代黄仲昭《题冯医士药园幽趣卷和陆修撰鼎仪先生韵》载:“篱边带雨朝移菊,垄上锄云晚种芩。”袁宏道《张伯起》载:“白石连云煮,青芩带雨锄。”黄芩还与苍术并称,用以指代中药,如明代梁以壮《与友人订入罗浮》载:“泉边朝斸术,洞口晚锄芩。”
秋后茎叶枯黄时,采集黄芩的根入药,药效最好。诗词中的黄芩,也以秋季居多,如唐代李贺《自昌谷到洛后门》:“九月大野白,苍芩竦秋门。”明代郭之奇《高凉秋意》:“哀凤冈之稀梧兮,叹鹿野之无芩。”《阳江重阳九日之会九人暮雨催秋作九秋篇》:“眼外茱萸凭细看,樽前芩隰时堪和。”
黄芩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在古诗中也多有体现。清代查慎行《残冬展假病榻消寒聊当呻吟语无伦次录存十六章·其十二》载:“性存姜桂何妨辣,味到芩连不取甘。好友劝尝真苦口,庸医隔膜漫多谈。”明代梁以壮《閒居·其十五》载:“烟到柳边白,潮生花外阴。热情都去尽,不用斸黄芩。”
黄芩是常用的清热燥湿类中药,药效极好,《本草纲目》记载了李时珍自己的亲身体验。李时珍20岁时,因感冒咳嗽迁延不愈,加上自己不注意身体,导致症状越来越重,每日骨蒸劳热,皮肤如火烤一般,咳嗽不止,痰涎壅盛,六脉浮洪。服用柴胡、麦冬等药物,一点效果也没有。加上夏日烦渴,吃不进饭,睡不好觉,李时珍自认为命不久矣。李时珍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无可奈何之际,他突然从李东垣的论述得到灵感,用片芩(枯芩)1两,加水2盅,煎至1盅,让李时珍顿服,结果第二天李时珍就痊愈了。大喜之际,李时珍赞扬黄芩说:“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古诗中也多用黄芩指代良药,如明代顾璘《松居歌赠金元美》载:“斸芩采子炼大药,玉杵夜捣银蟾蜍。偶然悬壶秣陵市,手活小儿千万余。”
黄芩味苦故燥湿
“苦寒黄芩性本良,黄瘅湿热并疮疡。中空入手惟归肺,细实由肝且达肠。逐水下能开血闭,解烦内足使心凉。治标药品人须记,勿试阴虚发露阳。”(清代朱钥《本草诗笺·黄芩》)黄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用于肺热咳嗽、高热神昏、肝火头痛、目赤肿痛、湿热黄疸、泻痢、热淋、吐衄血、崩漏、胎热不安、痈肿疔疮的治疗。“黄芩以苦故燥湿,泄热下气三者及。嗽痰红眼疖疔生,退潮休痢喉腥吸。肺热小腹痛难当,小便如淋此药入。”(清代张望《古今医诗·黄芩》)黄芩苦寒,配伍滑石、白豆蔻、通草等,可治疗湿温或暑湿初起,身热不扬,胸脘痞闷、舌苔黄膩,如清代吴瑭《温病条辨》之黄芩滑石汤;配伍黄连、半夏、干姜等,可治疗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如《伤寒论》之半夏泻心汤;配伍黄连、白芍等,可治疗湿热泻痢,如金代刘完素《医学六书》之芍药汤;配伍茵陈、栀子等,可治疗湿热黄疸。
“已入偏隅岂易存,黄芩曾建一军屯。西秦失鹿人初猎,南楚无萍虎又蹲。”(节选自明代梁以壮《石波道中》)黄芩炒炭能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单用或配伍大黄,可治疗热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配伍地榆、槐花等,可治疗血热便血。
“天门还治肺,地骨也医肝。心热黄芩妙,人参性不寒。”(唐代徐成《王良百一诗·其四十九》)黄芩味苦入心,性寒胜火,《圣济总录》用黄芩、人参各一分为散,竹叶汤调下,治疗小儿心热惊啼。
“萋萋谷中兰,蔚蔚陂上芩。幸以芬芳发,及此雨露深。”(节选自明代欧大任《杂诗六首·其六》)黄芩的种子入药,名为黄芩子,味苦,性寒,归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便血、痢疾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