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落窠臼 大胆创新
——边继伟:一种瓷面上烧出两种不同瓷
众所周知,凡是瓷器都有自己的独特特点和烧成工艺。钧瓷是“窑变”丰富的瓷,扒村瓷是白底黑花的瓷,汝瓷是青一色的天青瓷……它们个个特点鲜明,都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而又充满独特魅力的艺术效果而备受各界人士的欢迎,在中国陶瓷的百花苑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芬芳绽放,为人类留下了美丽。
然而,就在不久前,在禹州市浅井镇扒村辖区内,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边继伟却在同一件瓷器上烧制成功了既有钧瓷色彩变幻无穷的神奇,又有扒村瓷白底黑花的艺术效果。
按照边继伟的说法是:此种瓷器是扒村瓷和钧瓷制作技艺相互融合的“一器双色”作品,瓶身为手工制作成型,以扒村瓷“瓷上水墨”绘画工艺进行手工雕刻,雕出如意祥云图案,然后用扒村瓷化妆土进行填充,表面再施以钧红釉。通过对施釉厚度和烧成方式的把握,在传统的钧红釉器物上呈现扒村瓷的装饰材料和艺术风格。达到一器可欣赏到两种瓷器的美丽艺术效果。
有关业内专家看了边继伟烧制的此种瓷的实物后表示:这种一瓶兼二种瓷特征的创新“瓷”,不仅是钧瓷的又一次创新,同时也是扒村瓷开拓性的进步,二瓷把各自的独具而又美丽的特点集中在一起,融入一个瓷面上,也是瓷界大师们在继承优秀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守旧,不照搬,而是勇于创新,不赜索隐,开拓新领域,追求更加完美,更加符合人们欣赏要求的艺术效果。
作为一个年轻的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人,边继伟是如何想到将两种瓷的特征融合在一种瓷器之中,并且获得成功的呢?
边继伟出生于扒村瓷的产地,这里是禹州的四大瓷区之一,以烧制扒村瓷闻名全国,古时称“东张镇”,烧瓷的窑口叫“东张窑”。扒村瓷以白绘黑花装饰艺术为主,题材广泛,涉及人物、动物、花卉、文字等几大类,其内容具有独特的民俗、民风、诗文、图案等。具有民风民俗的“活化石”,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陶瓷史上的水墨艺术。儿时的边继伟就在这种艺术瓷的熏陶下循序渐进地爱上了扒村瓷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他才华横溢又具有丰富的各种瓷的知识,边继伟被禹州知名的钧瓷窑口聘去做钧瓷,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边继伟在钧瓷的这个充满美丽而浪漫的国度里驰骋、拼搏,对钧瓷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他在为钧瓷的文字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还念念不忘自己家乡是扒村瓷的产地的人。当时,他想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禹州四个知名瓷区都有白底黑花瓷的瓷片出土,神垕镇也出土过扒村瓷。而扒村也出土过天蓝釉的钧瓷。由此可以认定,在纵向的时间中和横向的地域平面上,各个窑区的工匠和技艺都有广泛的交流互动。
所以,边继伟有了自己的想法,回家乡创办自己的窑口——东张窑。于是,在2021年5月他创办了自己的窑。开始时,他边烧钧瓷也烧扒村瓷。在烧制的一窑又一窑的过程中,他寻找规律,找出钧瓷与扒村瓷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在经过了上百次的观察试验后,边继伟最终发现了规律,那就是在烧窑的氧化与还原过程中,特别是在还原阶段,各种温度、流速和气氛都不一样的窑炉空间里,所到达的窑中各部位时也会有不同的变化等,他根据这一简单的道理,把一种瓷器上的两种不同釉的器物,放在窑内特定的可以出现不同效果的位置上烧制。
从一器上同时烧出两种不同特点的瓷,边继伟宏观地总结出:无论是白瓷,白釉点斑到白底黑花装饰;无论是刻划、填化妆土、贴塑等工艺;无论是从芒口、摞烧、混烧到窑炉制作。无论是任何窑口,无论是陶瓷生产中的各个方面,在中国大的陶瓷历史背景下,各窑与各窑之间,各瓷与各瓷之间都离不开或多或少的相互融合与影响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