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探究:禹州黄氏与潢川和春申君的渊源关系
黄氏的起源
据《禹州市黄氏族谱》记载,黄氏来源有二:一说是黄氏出于帝高阳者,自柏翳赐姓嬴,其后有江黄诸国为楚所灭;一说黄为颛帝曾孙陆终之后,受封于黄,其后以国为氏。东汉蔡邕在《汉交趾都尉胡夫人黄氏神诰》中说黄国“以国为氏”。
唐代林宝的《地和姓纂》中说:“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中载:“黄氏嬴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黄国故城,在楚与国也,僖公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黄国就在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境内。
记载黄国的古文献,最早见之于殷墟甲骨卜辞以及司马迁《史记》。在《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王寅卜……王贞:王其至于潢、霍,亡灾。”
这里的“潢、霍”都是地名兼方国名。“潢”为潢川黄国。
商王重视黄国人,在其甲骨卜辞中经常出现“于黄尹,告于黄尹”、“黄示”等。
到周时,文献对黄国的记载更加具体。当时的黄国为诸侯国之一,楚国称霸,黄国不服。为抗拒楚国,黄国于江淮流域和中原的诸侯国结盟修好,与楚国抗衡。
前648年,楚国灭黄。
黄氏的散聚
经历亡国之痛的黄国子民,一部分留居黄国故地,一部分逃至中原各诸侯国避难,而更多的人,被迫迁至楚国腹地或边陲。留居黄国故地的遗民,经过三百年的痛苦裂变,开始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在楚国征战、经商、讲学、为官等。黄歇(春申君)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司马迁《史记·春申君传》载:“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
《中湘黄氏四修谱》记载:黄歇之子黄尚,黄尚之子黄广,黄广于汉初任总兵大元帅。
禹州黄氏的远祖
黄广之子黄嵩(后改名安,曾任真定太守),30岁时退出仕途,将家族由江夏迁居至中原阳夏(今河南太康),与避居中原的黄氏融合,形成著名的阳夏黄氏。黄嵩再传四代至颍川郡太守黄霸。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官至丞相。他自幼习法律,有大志,汉武帝末年入仕。黄霸为官清廉,精明强干。汉宣帝时,任颍川(治所在今禹州)太守八年,劝农桑,重视教化,“力行教化而后诛罚”(《汉书·黄霸传》),政绩斐然。他治颍川八年“百姓乡化,孝子、悌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 (《汉书·黄霸传》)。
黄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汉宣帝封其为关内侯,赐黄金百斤,拜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数年后又拜为丞相,改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户,史称黄霸擅长治民,“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
据《禹州志》记载:黄霸治颍期间,为了解民间疾苦,在今郭连镇黄台村西设“劝善台”,简称黄台。其后裔子孙以黄台为家,聚村为落,延绵相传。
黄霸有一子仲达,官任御史大夫;其子黄仍,官任京兆尹;黄仍之子嘉,官任大司空;黄嘉之子元相,官任谏议大夫;黄元相之子伯良,官任司徒;黄伯良之子况,官任魏郡叶县县令;黄况之子香。
据《禹州历史名人胜迹》记载:黄香,字文强,九岁丧母,事父至孝,其事迹名列“二十四孝”之首。黄香通佛典,善文章,一生勤于政事,忧公如家,汉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黄香升至尚书令。公元122年,黄香病故。其子黄琼把父亲葬于今禹州市郭连镇黄台砦的南岗上。此岗因黄香墓而改称孝山岗,墓前有一碑刻“汉尚书令黄香之墓”。
黄香被黄氏后人公认为一世祖先。
黄香后裔黄琬(黄氏四世祖先)在东汉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在长安被处死,颍川黄氏逃离外乡或隐姓埋名,颍川(今禹州)黄氏宗亲走向低谷。
禹州黄氏的复兴
黄氏三十五世祖先黄元之,宋朝人,官任河南钧州通判,举家迁至钧州(今禹州),住钧州黉学门。黄元之被称为钧州黄氏始祖。黄元之在钧州有政声,钧民德之,他为钧州黄氏始祖。因元末战乱,黄氏四十一世黄仲英避乱到密县黄寨。仲英自幼在颍河旁读书,迁居密县后,密县才有黄氏,黄仲英即为密县黄氏始祖。黄氏四十二世祖先黄顺兴,幼时随叔父黄仲英到密县避难,明初时已长大成人,他从密县复迁钧州贺庙定居,自此钧州又有了黄氏。黄顺兴被称为禹州黄氏的明始祖。
黄氏自明初回禹州,已有630多年,共有25代后裔子孙,6000余人。分居在贺庙村、文殊村(贺庙四世迁入)、宋洼村(贺庙十二世迁入)、韩洼村(贺庙十二世迁入)、老君垌村(贺庙十五世迁入)、樊岗村(贺庙十二世迁入)、周垌村(文殊十二世迁入)、闫垌村(贺庙九世迁入)、葛沟村(密县十一世迁入)等,及方岗的吕沟村、鸿畅镇、顺店镇及其它禹州市各个乡镇。
也有一些禹州的黄氏,其始祖来禹已失传。如古城黄庄、李黄村,韩城办焦寨村、西街村,夏都办御史坊村,磨街的黄沟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