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话医药
汉字乃中国文化之基因,中医学历来也是以汉字为载体,所以汉字与中医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汉字与中医的关系,说说汉字和中医的故事。
中,本身就是不偏不倚,中正笔直,决不左顾右盼,东张西望。中庸、中和、中正就是其最核心的要义。因此,中医的中,不仅是中国的中,而且更深刻地讲,以和为贵,以正为常,以庸为平。它具有思想文化上的丰富内含。只有这样来解读,才能真正理解中医、领会中医,并在实践中准确运用和科学宣传。
“医”是个简化字,在简化之前的“醫”蕴含丰富,它才是先民心目中的医。匚,读fāng,矢,音shǐ。矢就是箭,成语“有的放矢”“众矢之的”里的“矢”即是此意。医,本义就是一支箭射中了人的躯体,受伤者就非常自然地发出“咿,咿”的痛苦呻吟;同时也可视作伤者对医者的呼唤与请求。医者赶来,迅速出现在伤者的身旁,先拿一壶酒让伤者服饮,要快速麻醉伤者敏感的神经,为无痛外科手术创造必要的条件。然后医者巧妙地取出伤者身上的箭,同时也会用酒清洗创面,及时消毒以免引发感染。所以酒在先民那里是得到广泛使用的,它作为兴奋剂、麻醉剂、溶剂、消毒剂而普遍运用,尤其是在中医外科手术方面,它作为麻醉剂、消毒剂使用,为无痛手术,无菌安全提供了切实的保障。所以,在《汉书》里一语中的地指明了酒的功效——“酒为百药之长”。
毉,是医的另一个古字,它真实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曾经存在过一个医巫混成的时代,当时的巫医占据了重要地位。古代有巫咸、巫彭,正如《山海经》所记载:“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药,古字写作“藥”,就是草字头下面一个乐字。所以使人乐之草,先民称作药。恢复身体健康,自然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康宁总是人们强烈的心愿和永恒的追求。疾苦和病痛,这两个词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是:疾病就是痛苦。反过来说,健康就是幸福。先民广泛使用草药来治疗疾病,服用煎煮过的汤药,这是先民最基本的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许多植物药来自自然山川,吸收了日月的精华,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它们和国人的肠胃消化道最相融、最和合。这种给药方式比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给药方式更为合理、安全,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乐,也是音乐的乐,用音乐来治疗疾病,是一种古而有之的疗法。通过聆听不同的旋律使人精神愉悦,心情放松,忘却烦忧、苦闷,达到物我两相忘的境界。先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音乐疗法,表明古代中医是追求形神统一、身心和谐的人体健康状态,这正是中医整体观的生动体现。
《汉书》有言:“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是中国古籍里第一次出现“中医”一词。中医认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汉书》里所谓的中医亦有“中工”的含义,指临床诊疗水平、业务技能为中等的医生。今天我们所理解的中医,乃是相对于西医而言的,它是与西医对举并称的概念。西医是西方医学的简称,为了与西医更好地区分开,中国医学就径直称为中医了。由此可证,一个名词的广布也需要经过相当长的岁月,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自然而然的。
“中药”一词首先出现在《神农本草经》里。《神农本草经》是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上品是有滋补作用、性味平和的药物,它们大都也是食物,所以中医有“药食同源”之说。上品药物简称“上药”,中品药物就是“中药”,而下品药物则为“下药”。“中药”一词在现代语境下,其意义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由此可见,古今“中药”一词的含义也是有所不同的。
中药是中医手中治病疗疾的武器。所以清代名医徐大椿说“用药如用兵,临诊如临阵”。而“用药如用兵”这句话,原来是文天祥的诗句。在《彭通伯卫和堂》一诗中,文天祥写道:“理身如理国,用药如用兵。人能保天和,于身为太平。”和为贵,平是福,健康状态就是人体阴阳平和的状态。这种阴阳恒动平衡态,是人机体健旺的正常状态,所以《内经》中将健康的人称作“平人”。也就是说,平人在先人心目中即为健康的人。康宁健安总是古往今来人们最强烈的渴望和最真切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