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插柳

小时候,清明节留给我最清晰的记忆,除了祭祖扫墓,就是在门头上插柳枝了。
提前好几天,我们就会折一大捆柳枝回家,堆在灶屋水缸旁阴凉的旮旯里,盼着节日的到来。
放学后做完作业,孩子们不约而同地从柳条堆里挑选光滑匀称的枝条。先把柳条折成长短不一的小节,用手捏着柳条的外皮匀力揉捏一阵儿,等内茎与外皮完全分离时,再小心翼翼地把里面的细木棍儿抽出来,一边拿着细木棍儿在空管儿上轻轻地敲着,一边念叨:“河水涨,笛儿响;扔得高高儿哩,笛儿响响儿哩!”说完猛一抬手,把细木棍儿扔上天空。接下来把空管儿的一头儿捏扁、掐齐,用指甲轻轻刮去最外面的一圈青皮,露出里面月白色的一层,然后含在唇边,用唾沫“吧唧吧唧”地浸润几下,轻轻一吹,“吱哇—吱哇—”的柳笛声便在耳畔响起来了。
大家各自手里拿着做好的几支柳笛奔向街头,交替着含在嘴里吹啊吹,明比暗赛,看谁的柳笛粗长且声音响亮,直吹得腮帮子酸疼也舍不得放下。
农谚说:“清明晒干柳,蒸馍扔给狗。”意思是清明节天气晴好的话,庄稼就会丰收。清明节当天,我们会早早起床,帮着大人在所有门头儿上、面缸、粮囤周围等一一插上或摆上柳枝,剩下的用绳子捆起来挂在屋檐下风干。干柳枝作为一味清肝去火的中草药,家里谁有个风火牙疼、咽喉肿痛什么的,折一把煎水服下就能缓解不适。
民间清明插柳的习俗,传说与闯王李自成有关。《禹州志》载:“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部20万兵力围禹州城......”时值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节前一天。
再说老百姓眼见城破惊恐万分,携儿带女四散奔逃。李自成率兵正欲进城,看见逃难人群中有个女人,背上背着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手里则拉着一个三四岁的女孩,女孩脚步趔趄、哭泣不止,女人吓唬她说:“你要不快些走,等那三头六臂的闯王来了非把你吃掉!”李自成命人将娘儿仨带到跟前询问,原来这女人是城中仁义巷的马氏,丈夫前妻生下一子后暴病身亡,娶马氏后生育一女,马氏将男孩儿视若己出,与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待。这几日丈夫卧病在床,听说禹州城破,叮嘱她带着孩子快快逃命,这才有了背大拖小的事情发生。
李自成深受感动,对马氏说道:“闯王军队只杀贪官污吏,不会残害百姓。你们不用逃难,赶紧回城生活去吧。”看马氏将信将疑,李自成顺手从路旁柳树上折下一枝低垂的柳条递给她:“你把这柳条插在门头上可保平安!”谁知马氏回家悄悄地把此消息告诉了左邻右舍,一传十,十传百,城内家家户户门头都插上了柳条。
自此,清明插柳就被人们视作辟邪禳灾、祈福纳祥的象征沿袭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