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艺术的宋代美学与现代“回归”

北宋 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

太极壶 孔家钧窑作品

人类造陶器有上万年历史,中国人则率先为陶器裹上了带着文化符号的衣衫,摇身一变成了精致的瓷器。北宋铜红釉的烧制成功,开创了瓷器颜色釉的先河,钧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釉色,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写到:“宋最有名之窑有五,所谓柴汝哥官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
宋韵归处,画图难足
如果说起中国古代瓷器创造的典范,当属宋朝。宋瓷所独有的古典的纯洁感,在釉色上展示了早期陶瓷的活力与晚期陶瓷的精良之间的完美结合。宋代在历史上也有着独特的内涵,是文人雅士的黄金岁月,摇曳生姿的宋词、雅致简约的宋瓷,都组成了风雅到极致的宋。钧瓷在宋朝受到皇室支持,官窑烧制工艺达到顶峰,现仅存的少数瓷器向世人展示着王朝的典雅。
钧瓷的鼎盛时期在宋,其登峰造极离不开的是宋代文化独特的感染力和文人张扬的美学精神,因为宋朝是最接近儒家治世理想的王朝,文人学者挖掘儒家思想中的人文思想,又将之与释道结合,从而形成独到包容的文化体系。
不同于唐时的恣意绚烂、大气磅礴,宋朝文人追求的是“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的温婉宁静,是“寒江天外”“闲云归处”里与自然的融合。钧瓷的自然窑变恰恰就是与大自然最自然的融合,宋钧釉在釉料中添加氧化铜,利用窑炉的还原气氛,烧制成绚丽多彩“窑变”釉,形成了钧瓷游若流云的釉色和艳若彩霞的釉彩。钧瓷素胚在经过低温素烧后,在素胚上上釉,又进入1300度的高温锻造当中,各种釉色在火的锤炼中熔融流动、五彩渗化,湖光山色通通收入囊中,正体现了宋人大道至简、不求雕琢、流动互熔、包容万物的追求,也正是大家现在追求的“极简风”审美,看起来简单的器物,身中却藏着万千山水。
刘勰言:“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钧瓷釉色正可谓“画图难足”,传统钧瓷的单色釉以宋元时期的具有蓝色乳光的天青、月白色为代表;窑变彩斑釉则以宋元时期的天蓝红斑釉为代表。无论哪种釉色,其熔融流动性都能够从器型表面观察出来,细看可见远山层叠、大千世界。我想这正是钧瓷艺术当中蕴含的宋韵与宋代艺术审美,火的艺术传递出了天人合一,小小的器型中融入的是千山万水,宋代文人追求人与自然的结合,追求雅致与简约,而钧瓷窑变是最接近自然的艺术。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 把视野投向自然无为、朴素恬淡的人生境界,形成了以崇尚自然、“与道合一”为其特征的哲学体系和美学理想。而北宋钧瓷烧制的浑然天成以及对天青色的追求恰恰体现了钧瓷窑变与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一致。宋代士大夫对极简生活的追求也与钧瓷制作的不加雕饰、浑然天成不谋而合。
崇尚自然、追求和谐是道家文化的重要内容,这种思想在钧瓷文化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钧瓷窑变的最佳境界至今仍是自然天成,人们常用“夕阳紫翠忽成岚”、“千峰夺得翠色来”、“出窑一幅元人画”等来形容钧瓷的窑变,前两者用自然物象作比,后者用具有写意风格的元人画作比,都是说它自然天成的特点。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最直接的解释就是自然。钧瓷窑变正体现了道家的有无相生,不用人工雕琢,而是互相渗化,流动互熔。所以钧瓷窑变之美是偶然之物,好的窑变效果釉色与纹路是和谐统一的,颜色自然的交融、纹路的行云流水是匠心而成、更是火的艺术,这是人工与自然的统一,颜色幻化出的自然景色像是融进了天地万物,是器物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人认为“玉”可以天地通灵,钧瓷烧制追求“似玉、非玉而胜玉”,如此境界或许也可与天地相通,让使用器物的人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
钧瓷茶具:创新与“回归”
随着现代钧瓷烧制技艺的不断进步,钧瓷器型、釉色的表现越来越多样化。如今的钧瓷创作表现出三种较为明显的趋势。一是继承传统,器型釉色基本与过去一致。二是改造传统,通过对传统符号的运用表达新意。如十二生肖现代创意。三是创新传统,借助钧瓷特点,注重自我设计与创新,在造型和釉色上更有时代感、现代感。
钧瓷创作与技术的创新为钧瓷在审美形式以及工艺制作上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现代技术的快速和“求新求异”导致一些作品开始追求“如画”的效果,而非“如玉”的效果,烧制出的钧瓷制品釉色浅薄、器型浮华。如何将钧瓷产品与烧制技艺更好地与“人”相结合,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钧瓷传承人与企业家共同思考的问题。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创新需要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而钧瓷的现代烧制与传承更应该在技术创新的迷雾中寻找“回归”之路,将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代实用性和现代审美更好地结合。
近年来,钧瓷茶具产业的尝试正是钧瓷文化产业创新的一个典型代表。让茶具成为钧瓷实用化的载体,将“雅”与“实用”相结合来推动钧瓷美学的回归。
宜兴紫砂茶具历史悠久,大多数人从紫砂壶了解到中国茶道,但钧瓷作为比陶器更高级的烧造艺术品,拥有着更高的使用与艺术价值,钧瓷更与宋时兴起的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宋代美学的特点是追寻生活的情趣,宋代“点茶”的盛行正体现了宋人高雅质朴的精神境界,而钧瓷茶具则最能从器型与釉色的配合当中探索宋人的审美理想,让古代审美与现代实用性相结合,制作出最回归本真的瓷器茶具。
许多钧瓷匠人在研究钧瓷茶具烧制时费尽心思,先是虚心学习南方紫砂壶制作的精髓,又在烧制过程中摒弃南方茶壶制造的缺点。例如紫砂为陶制品,在高温下并不软化,因此壶口很少出现收缩的情况,钧瓷则不然,极易在高温下出现软化变形,于是人们不断寻找方法,通过改变釉料配比与温度调整,使高温烧造的钧瓷也能克服壶口变形、壶盖盖不严等难题。另外,在制作过程中,禹州神垕(钧瓷原产地)的钧瓷匠人仍然坚持手拉坯制壶制杯,手拉坯制作的器型完全取决于双手加力塑造出的方向与力度,匠人们通过感受泥的粗、细、干、湿,达到形状与线条的完美结合,他们认为只有跟手中的泥做朋友,用手的温度感受泥性,才能达到人跟器物最佳的契合。
艺术与生活的影响是互相的,而非单一的,钧瓷茶具器型的不断创新也彰显了时代进步下人们对生活美学的新探索,“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成为当今时代人们体验文化产品的新追求。非遗也正因此能够有机会与现代都市生活相结合,成为新的时尚。钧瓷茶具以一种新姿态走入现代生活,与其说这是一种创新,不如说是一种“回归”,钧瓷重新以与人相结合的形式融入现代人的审美生活中,这何尝不是对宋代文人追求的一种回归,是将宋代审美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一种回归。
所以将钧瓷的“艺术化”与“生活化”真正相结合,不仅需要开发像钧瓷茶具意义的实用器型,更应该将钧瓷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新的作品当中,为当代人带来新的生活体验与生活美学感受,并逐渐形成新的生活习惯与审美。这才是“钧瓷艺术生活化”的真正内涵。例如在接下来的钧瓷茶具创新当中,还应抓住对钧瓷文化传统的“回归”,将钧瓷文化中“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精神文化进行提炼,号召年轻人积极感受北宋文人“琴棋书画、词酒花茶”的“雅”文化,将千年之前的时尚与现代年轻人的时尚相连接,为年轻人提供可以交流的钧瓷茶空间、沉浸式体验空间,在体验中获得对生活美学的感受、对钧瓷非遗之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