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关庙村

连翘花开

暗渠

真没想到,一次贸然的关庙之旅,我的心就被那里的人和那里的一切深深地感动了。
早在两三年前,在关庙驻村帮扶的同事就邀我一起到村里去,因工作使然一直未能成行。前些时日,听说关庙千亩连翘花开,我顿生猎奇之心,于是在一个春风和煦的周日午后,驱车近40公里辗转来到了这个位于县城西部群山夹坳里的省级传统古村落。
刚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就是远处山坡上那大片大片的金黄色连翘花。山上的松柏依然苍翠,橿树刚抽出嫩芽,然而灿烂的阳光与连翘花的金黄交汇在一起,像是执意要盖过其它树种的风头似的,目之所及仿佛只剩下耀眼的金黄,蔚为壮观、令人震撼。
同行的村委副主任孙新良介绍,关庙周边有大小36座山头,大集体时曾组织群众在山上植树,因为管护措施跟不上,除了一些野生橿树林,大部分山头仍光秃秃的。26年前,村里组织党员干部带头垒堰填土挖砌“鱼鳞坑”,动员群众承包荒山搞绿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引水上山,同时实施封山育林等管护措施,经过多年来的苦心经营,如今关庙万亩荒山已变得满目苍翠、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环境质量大为改善,水土得到有效涵养,多处干涸的山泉也神奇般地重新唱起欢快的歌。
近年来,村里又利用山坡上林木间的空档大力发展连翘等药用林木种植,如今种植面积已达1700余亩。连翘浑身是宝,叶可制茶,果可入药,花可赏景,春季花开时仿佛给绿意盎然的山坡镀了一层金。
关庙村的由来颇具传奇色彩。传说这里原是“九龙朝凤”之地,宋朝有位皇上梦见该地将出真龙天子争其天下,惶恐不已,于是听从国师“厌胜”之术,在所谓龙头位置建起钧窑炉,在龙尾之处修建了关帝庙,藉此一烧一压之间将龙脉损毁殆尽。
关庙地理位置特殊,它南临郏县,西接汝州,素有“一脚踏三县”之称,7个自然村以山为界自成体系,每个自然村又都有着诸如磨泉、温沟、葛花架等动听的名字和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行走于关庙的沟沟岔岔,随处可见突兀嶙峋的岩石,依山而建的石屋,风格迥异的窑洞,古朴精致的石臼石碾,幽寂深邃的古井,青石铺就的小路,还有冠如巨伞的古树,盘虬卧龙般的葛花架,葱茏苍翠的竹林,潺潺有声的溪流,以及追逐觅食的鸡鸭,静卧反刍的牛羊,朝着生人狂吠的家犬……使人俨然置身于陶渊明笔下“阡陌相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
我还惊异地发现,在层层梯田外侧石堰下方中间位置,无一例外地都有一个50厘米至100厘米见方的暗渠出口,瀑布似的水流倾泻而出,流入下层梯田里侧的聚水池并顺暗渠流走……如此次第循环,最后全部归入村子中间一条呈南北—东西走向的“S”型溪流里。
孙新良解释说,这些暗渠据专家考证已有上千年历史。当时先辈们在山脚至半山腰开荒垦田,地块儿小得“大可卧头牛,小可放张耧”,山洪暴发时往往连土带庄稼一起冲走。先辈们为了生存,就想办法克服这一弊端。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石头资源垒堰屯田,把一些小地块儿连接成片,先在地块里侧砌一“V”型聚水池,再在地块中间开挖深沟、垒砌成渠,渠顶盖以石板后覆土,同时把山泉引进暗渠。这样暗渠上面可正常耕种,水流又给土壤补充了水分。天气干旱时把水池的出口堵上即可浇灌庄稼,偶遇山洪则能迅速归拢于聚水池并顺暗渠流走,避免对庄稼造成损害。由此才有了现在大大小小1200多块儿1300亩梯田以及呈网格状分布、长短互补、迂回连通的万米地下暗渠。这些暗渠实现了对村中耕地的全覆盖,旱时可浇,涝时能排,形成“水在脚下流,庄稼渠上生”的奇特景观。
作为天然的“氧吧”,关庙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吸引周边县市游客纷至沓来,更成为艺术家们摄影、写生的“打卡地”。村里盛产的山野菜、蜂蜜、土鸡蛋等特色农产品深受青睐,具有浓郁文化艺术气息的盆景园、根雕坊、葛花院等引人驻足,有效助推了餐饮、民宿等产业发展,村民们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从橡毕贫瘠到物阜民丰,由万米暗渠至满山披绿,一代代关庙人改造自然、保护生态的步伐从未停止,他们凭借勤劳智慧和坚定意志不懈奋斗,赋予“人定胜天”朴素而生动的诠释。这,不也正是值得我们所赞叹和钦敬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