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与纽扣也可以闪光
——读长篇小说《芬芳》
周瑄璞的长篇小说《芬芳》(作家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中国好书”2023年10月推荐书目),是一部关注中原城乡生活的长篇现实题材作品,描述了颍河流域人民从追求温饱到建设现代化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作品着力描绘女性的生命能量和精神力量。作者在塑造男性形象大多时候用的是虚焦,把他们描绘为抽象模糊的身形,放在景深的远处。甚至在男性人物命运跌宕之时,作者原本可以展开戏剧性情节,却选择了闭口不谈。比如说,杨引章是村庄里难得一见的大学生,文化程度最高,也有理想追求,但读者无从进入这个男人的精神世界。有关他的刻苦,书中的描述都是粗线条式的,我们只知道他在考学、他在复读、他在找工作,根本无法得知他与具体某门学科、某本书、某些知识之间的关联和情感,也不了解他在工作岗位上的详情。他没有什么恶习,也在努力打拼,但作者只是平静地看着他。
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表现出克制,在女性形象上却释放出强烈的热情。面对女性人物,作者对准焦距,将她们推至台前。女性不仅用行动支撑起生活的短板,也用新的意识改变村邻的传统认知。那些具体而微的文化生活,作者选择放在两位女性身上展开,邀请读者了解她们丰富的内心。一个是杨烈芳,辍学在家却喜欢读书;另一个是杨素芬的女儿杨小秋,对婚恋没有执念,痴迷摄影。在描写这两个人时,作者把这二人与“文化”的关联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中。我们清楚地知晓杨烈芳对某本书某个人物的喜爱,比如她对简·爱命运的感慨,对俞伯牙、钟子期的相知相遇深深渴望。我们也一再看到杨小秋举着相机流连在田垄之间,记录河流和草木的流变。她们这样的女性,既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又有超越庸常生活的精神,人物形象的完成度比较高。也就是说,作者用淡墨描绘男性,将浓墨留给女性,继而确立叙事中心,即“芬”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