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灵毓秀楚黄庄
禹州市鸠山镇有这样一座山峰,远望状若宝塔,海拔不到500米,山虽不高,却生得突兀隽秀,气压群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因治山造林成效显著而声震全国,名扬四海。1958年9月,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莅临视察后称它为“英雄山”。
有这样一个村子,它依山傍水、四季风景秀丽。如果你有幸来到这里,除了被她美丽的风景所陶醉外,你还会被她浓浓的文化气息所感染。这个村子就是鸠山镇楚黄庄村。
楚黄庄是鸠山镇西南一个很普通的村落,有1300多口人。它坐落在英雄山下东一公里处,周围被丘陵所环抱,村民以农耕为主,民风淳朴。漫步村中,古槐树、古民居不断映入眼帘,秦砖汉瓦依稀可见于田间地头,村里的清代楚氏家祠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河南省军区机关所在地,开国大将王树声曾在此指挥战斗。这里还有宋代古钧瓷窑址、明朱王坟、清天王山古寨等历史古迹,文化底蕴深厚。
村子原名黄庄,追溯近年出版的家谱村史得知,早年黄姓人倒也不少,后来因故迁移它乡。明末豫北荥阳楚姓一支为躲避战乱漂泊至此后,历经近四百年春花秋雨,到如今已是枝繁叶茂,约占全村总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另外,因禹州城东褚河还有一个黄庄,村名经市政府改为现在的楚黄庄使用至今,村貌生机勃勃,焕然如春。
童年的我喜欢听白发老爷爷们讲故事,说明朝末年村里两大姓楚氏和黄氏曾经各自考了一个进士,光宗耀祖成为美谈。说楚姓先祖穷不失志,在外逃荒时捡到一个钱袋送给失主,后人在村子里立“拾金不昧”碑以表纪念。说村南的王潭河里面曾经有个“金簸箕”,夏天的晚上,人们在外乘凉时经常听到“金簸箕”泼水的哗哗声,后来被“南蛮子”巧计盗走……。这些传奇故事给我的孩提时代增加了许多美妙的遐想,虽然年代久远无籍可考,但说明了小村悠久的历史和我们的先祖们是聪明睿智、勤劳善良的这一事实。
楚黄庄村还出了一个让全村父老乡亲们都感到自豪的人物,他就是民国初年革命志士楚正泰。
村子里有一条小河,发源自英雄山南麓的薛沟村,自西向东曲折百回,缓缓流入涌泉河内。小河的南岸有一座保存完整的清代四合院建筑,它就是民国初期革命人物楚正泰故居。故居坐南朝北,二进四合院,现存二进、倒坐、垂花门、东西厢房和正房,均为青砖红石墙体,单檐硬山式,小青瓦房顶,门楼及屋顶上方还镶有栩栩如生的鸟兽。整个故居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是豫西山区现存少有的近代四合院建筑,是研究中国地方民居的活教材。2017年1月楚正泰故居被公布为许昌市文物保护单位。
楚正泰(1885—1921),字严,号子宽,别号墨臣。据《禹州市志》记载:楚正泰少年聪颖好学,熟读四书五经。青年时期接受孙中山救国思想,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其中一次在千人参加的讨袁民众聚会上,他铿锵有力的演讲博得众人阵阵掌声。会议高潮中突然有人走他跟前附耳密言:“袁世凯的马队快要到了。”楚正泰沉着冷静,顺手拿起琵笆弹起动听的音乐来,待人心稳定后,借口方便一下悄然离去。
后来,楚正泰投笔从戎,考入郑州陆军军官学校精读兵法,1918年入国民革命军豫军任参谋长,在孙中山发动的护法北伐中,又担任第九路军参谋长,1921年因故在潢川英年早逝,终年36岁。在楚黄庄村,反袁斗士楚正泰的名字和故事激励着许多人。他是鸠山这块地灵人杰的后土里养育出来的英才人物。
改革开放后的楚黄庄村尊师重教,在行政、教育、医学、军队等各个领域涌现出很多杰出人才。楚黄庄村有着美丽的风景,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它还以丰厚的红色旅游资源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今的楚黄庄村以她独特的魅力,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