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红花灼灼开 活血通经是良材
——诗词中的红花及其药用价值
红蓝与芙蓉,我色与欢敌。莫案石榴花,历乱听侬摘。
这首《读曲歌八十九首·其三》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南朝乐府民歌,诗中女子将自己的美丽容颜比喻为红蓝花与芙蓉花,希望与心上人白头偕老,同时与石榴花相区别,表明自己绝不是一个人人采摘的轻薄之人。诗中的红蓝,即为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是古代常用的染料和中药。
红花染就烂漫红
红花原名红蓝花,因其花红色,叶颇似蓝而得名,后俗称为红花,又名红花草。红花叶上有刺,故又名刺红花,明代严怡《红花歌》:“莫道红花易,红花采亦难,芒刺如针攒叶端,采之须及露未干。”红花的花并非都是红色,很多是橙色或金黄色,故又名黄蓝。红花在5-8月开花,花型与菊花相似,明代程敏政《车田村见摘红花者,时汪九宝侍行书以畀之》:“独树村中石径斜,杖藜闲叩野人家。临风忽作东篱兴,错认红花是菊花。”
红花原产于西域,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中原地区,《本草纲目》引《博物志》载:“张骞得种于西域,今魏地亦种之。”红花是红色植物染料中色光最为鲜艳的一种,用它染成的红色被称为真红、猩红,《本草纲目》载:“其花曝干,以染真红,又作胭脂。”用红花印染的丝织物颜色鲜艳,受到当时权贵的喜爱,白居易《红线毯》:“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可见当时进贡朝廷的宣州红线毯就是用红花染色的。南唐李中《红花》:“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染出轻罗莫相贵,古人崇俭诫奢华。”诗中指出用红花染的罗衣颜色猩红,非常珍贵,但要崇尚简朴,力诫奢华。元代马祖常《竹枝词·其七·和王左司》:“红蓝染裙似榴花,盘疏饤饾芍药芽。太官汤羊厌肥腻,玉瓯初进江南茶。”将用红花染就的罗裙石比作石榴花,借以表现权贵的奢侈生活。元末明初王逢《寒机女辞》:“鸳鸯机满东西舍,雪茧缫来日相射。世俗竞染红蓝花,妾心钟爱金丝柘。”诗中说世俗都喜欢用红花印染丝织物,但寒机女虽然贫寒,却有更高的志向,喜欢代表皇家的金丝柘。
红花还是古代制作胭脂的主要原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燕脂》一条中,将当时的胭脂分为四种:一种是红蓝花粉染胡粉而成。宋代周文璞《华道士白胭脂》:“萧史水银粉,番女红蓝花。狂奴爱风调,脂泽遂成家。”汉代卫青、霍去病带兵讨伐匈奴,夺取焉支山和祁连山,匈奴人作《匈奴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诗中的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以西、山丹县东南,因盛产红花制作胭脂而得名。匈奴人丢失焉支山后,因没有了红花来源,不能制作胭脂,故说“使我妇女无颜色”。古人还常用红蓝花借代胭脂,如明代张宪《神弦十一曲·其三·湖龙姑》:“青娥鬒发红蓝腮,紫丝络头垂黄能,《神弦》调急龙姑来。”
《天工开物》载,采用不同浓度的红花染料,可以染得大红、莲红、桃红、银红和水红等多种色泽。由于红花可以染成多种红色,古代诗人在描写红颜色的花时,常喜欢比喻为红花染成的。如王夫之《和梅花百咏诗·其六十二·胭脂梅》:“红蓝染髓换霜肤,血滴灵芸凝玉壶。”形容胭脂梅是用红花染成的。宋代舒岳祥《红梅》:“天公又恐太枯淡,故著红蓝染雪丛。”形容红梅是用红花染成的。杨万里《醉卧海棠图歌赠陆务观》:“东皇夜遣司花女,手挼红蓝滴清露。”形容海棠花之色泽艳丽,像是用红花染成的。《探杏二首·其一》:“红蓝细细糁晴包,紫玉森森走腻条。”形容杏花是用红花染成的。元末明初李穑《次韵叶孔昭江南四绝·其一》:“川原花树染红蓝,桥外游人酒半酣。”形容花树是用红花染成的。宋代周紫芝《池莲初著数花》:“数枝临水见纤娥,新采红蓝染袜罗。”形容荷花是红花染成的。在诗人眼中,仅用一种红花,就能渲染出姹紫嫣红的烂漫春天。
红花传入中原后不久就用来入药。红花以干燥花入药,是常用的活血调经类中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红蓝花酒:“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本草纲目》引《养疴漫笔》载:新昌徐氏妇得了产病,请名医陆某治疗,但陆某到时,产妇已经晕死过去,只有胸膈间微热。陆某诊查后说:“这是血闷证,用红花数十斤可以救活。”主人急忙买来红花,陆某用大锅将红花煮沸,然后取三桶红花汤放在妇人身下,让红花的热气熏蒸妇人,红花汤冷却后就重新加入热汤。熏蒸半天后,妇人就苏醒了。清代张望《古今医诗·红蓝花》吟咏其事曰:“红蓝花本包肝造,润燥行血冲任到。产后血晕急需之,胎死腹中何骇悼?”
红花既可染色,又可入药,又加上其适应性强,具有一定的耐寒、耐旱、耐盐碱能力,在古代曾被广泛种植。明代叶子奇《南唐故址》:“唐主宫垣集暝鸦,垣边几座野人家。尚余一片繁华地,宜种红蓝内苑花。”清代梁佩兰《读曲歌·其三》:“红蓝蔽天井,谁道可怜妾。”说明在废弃的宫苑,乡村的路边院落,都曾有红花点缀其间。
活血通经红蓝花
“花开灼灼号红蓝,无毒而温辛味含。活血自从男子治,通经更向妇人探。疔生不使肤间受,胎死难容腹内擔(古同耽)。产症痘科咸有赖,上行之性尚宜谙。”(清代朱钥《本草诗笺·红蓝花》)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癥瘕痞块、跌扑损伤、疮疡肿痛、斑疹的治疗。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载:“红蓝花,乃行血之要药。其主产后血晕口噤者,缘恶血不下,逆上冲心,故神昏而晕及口噤。入心入肝,使恶血下行,则晕与口噤自止。腹内绞痛,由于恶血不尽,胎死腹中,非行血活血则不下;瘀行则血活,故能止绞痛,下死胎也。”
“红花气味亦辛温,活血通经用最繁。产后胎前均可服,祛除瘀热是专门。”(清代徐燨《药性诗解·红花》)红花入心、肝血分,有辛散温通之性,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力强,是妇科瘀血阻滞之经产病的常用药,单味加酒煎服,可治疗妇人腹中血气刺痛,如《金匮要略》之红蓝花酒;配伍桃仁、当归、川芎等,可治疗经闭痛经,如《医宗金鉴》之桃红四物汤;配伍丹参、蒲黄、牡丹皮等,可治疗产后瘀滞腹痛。
“温辛甘苦有红花,破积生新逐热邪。燥润经通风肿散,痈疽疮痘尽成痂。”(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红蓝花》)红花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善治瘀阻心腹胁痛,配伍桂枝、瓜蒌、丹参等,可治疗胸痹心痛;配伍桃仁、川芎、牛膝等,可治疗瘀滞腹痛,如《医林改错》之血府逐瘀汤;配伍桃仁、柴胡、大黄等,可治疗胁肋刺痛。
“红花专治血门疴,安养用少去用多。产后血晕口齿禁,死胎逐下妙如何。”(明代沈应旸《药性诗诀·红花》)红花善能通利血脉,消肿止痛,为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之要药,常制为红花油、红花酊涂擦,或配伍血竭、麝香、乳香等使用。红花配伍当归、赤芍、重楼等,可治疗疮疡肿痛。
“红花辛温,最消瘀热,多则通经,少则养血。”(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红花》)红花能活血通脉以化滞消斑,配伍当归、葛根、牛蒡子等,可治疗瘀热郁滞之斑疹色暗。
红花有显著的抗凝血作用,孕妇慎用,有出血倾向者不宜多用。
“红花活血味辛温,火焙还教用酒喷。遍体疮疡苗可捣,天行痘疹子须吞。宣通枯闭经中滞,救转空虚产后昏。记取当归常共用,不愁燥粪结肛门。”(清代赵瑾叔《本草诗·红花》)红花苗为红花的幼苗,捣碎外敷,可治疗瘀肿。红花子为红花的果实,味辛,性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行瘀、消肿散结的功效,用于痘出不快、妇女血气瘀滞腹痛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