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漓江胜景》图赏析

钧瓷作品《漓江胜景》

在钧瓷的审美文化中,人们往往把窑变出的有意境的自然图画的钧瓷视为最高的美感境界之一。
钧瓷上窑变的图画,不是画家用笔和颜料画成的,而是用“火的艺术”或自然力量的偶然幻化而“烧”出来的,是钧瓷工匠们在浓重的文化熏陶下,不急不躁、不赜索隐、孜孜以求的理性创造,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精华之气的冥然契合。它的窑变极似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在色彩的浓淡虚实之间表达一种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之美。故钧瓷上窑变出现的图画是不固定的、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设定的,釉画的出现是“千年等一回”,百窑都难见的“稀奇”之物。
钧瓷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真正具有自然窑变的釉画并不多,在我的记忆中,几十年间,只有几个真正可称得上是釉画的作品,《寒鸦归林》、《富士霞光》、《凤凰涅槃》这几个当之无愧。
每个时代都会有不同的作品创作,都会留下时代的痕迹,有好,有次,有一般的。好的成为了经典,次的被淘汰。好的作品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更强烈的快感与震撼。
就在不久前,我在豫鼎钧窑见到了一件由李亚洲及其儿子李京齐、李京辉烧出的取名为《漓江胜景》的钧瓷笔洗。这件钧瓷,我第一眼看到它时,就自言自语惊呼地说出这是桂林山水。这个笔洗,直径26厘米,高12厘米,传统造型。器型简洁干练,姿态端庄大方,线条飘逸,制作精细,通体施釉,釉施原二厂47号釉,釉色清新别致,温润如玉,以蜡黄、青翠绿为基本色泽,色泽纯净,一尘不染,且透活灵动,有玉质感。淡黄的色黄橙橙如茶,温暖芬芳;翠绿的色如碧,清澈明亮,不论什么色,都好似涂上了一层厚厚的腊月油脂,油糊糊的,润劲十足。然而就在这个圆圆的釉面上的一侧,却窑变出了由江水、红光、树木、山峰组成的山水图画。此图红中有紫、紫中有黑、黑中泛蓝、蓝中透紫、紫中禺白、白中渗绿,深浅不等,熔融渗化,绚丽多彩,浓而不溢,艳而不佻,窑变图案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我到过祖国的许多名山名川,也知道它们风景的独特特征,但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件钧瓷时,就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说出了是一幅桂林山水图,因为他的窑变画面上的山水、林木都与我脑海中的桂林山水有着许多相似相同的地方,就如是克隆了的一般。
桂林山水美,最美的还数漓江。漓江以水色佳美、山峰奇秀而著称,漓江的水清清凌凌,清凌得可以看见江底的碎石;漓江的水很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水是在流动,它没有大起大伏的地势,使得江水没有大浪,没有波涛,就像是一条软软的丝绸在缓缓地飘,把人从这边飘到那边;漓江的水是所有江河中绿的典范,那水远看是绿,近看也是绿。那绿像青草,像绿绸像碧玉像一块无瑕的翡翠。红霞映照在水中,血色一般的鲜红,那如此红光的水里倒映着四周的青山、天上的白云、江边的翠竹和楼台亭阁,它们一起在水中起伏摇晃,显得那么神奇、缥缈。这就是亲临过的漓江,这也是这幅窑变画的现实图案。
有文化学者曾说:钧瓷要形成釉画,必须具备相应的语境,具备一定的美学元素,就像绘画一样,必须有相映的笔墨渲染和意象铺陈,缺乏一定的语境和照映,它们就是突兀的、孤立无序的色相组合,至多是由意味的形式或难以言说的名状,构不成画意的基本要求。而这件钧瓷《漓江胜景》却以纯净的蜡黄和浅的翠绿衬托出漓江水的清和静,色泽上协调相映,环境下和谐一致,达到了形成釉画的基本元素要求。
这件钧瓷窑变的图中,色泽丰富,图样逼真且优美。犹如置身于气势宏伟、色彩妍艳的画廊,身边,水木青华、纤光不染、绿树为歌,使人觉得眼里和心间都无比美丽;远边,窑变的色泽形成的图案更是翠峰秀岭、逐波漳浪、层峦叠嶂。“火的艺术”真是“威力巨大”,神奇般地把这幅“火中画”,组成了许多魅力的单个画景,可以说,任何一处,就是一个美景点,一首山水诗,一曲动人的歌,饱览这幅窑变的《漓江胜景》,真有“碧流伴山而行,山水相映成趣”的感觉。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山,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的深啊,梦一样的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这是著名诗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读这首诗,谁不为漓江山水所倾倒呢?看着眼前的这件钧瓷上窑变出的《漓江胜景》图,又有谁不为钧瓷的窑变艺术而赞叹、不为“天一合一”的神妙而惊奇呢?
《美的历程》的作者李泽厚曾说过:“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导向更为明确的意念或主题。”这指的是人们在美的因素指引下,有着更加确定的意识。即使它是一幅画,一幅窑变在钧瓷上的图,也能勾起人们对曾经的美的万物的审视与回忆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看着这幅美景图,人们仿佛又找到了新的审美情趣和亲临了南方的漓江。那江水岸边的绿树丛中的清新空气夹杂着清脆的笑声和鸟语,泉韵呼唤着青翠的峰峦,竹影倒映在清澈的江水中的画面不都又让人流连忘返、依依不舍了吗?
在欣赏着这件钧瓷带给我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让我深深感悟:大自然的色彩是多样的,既是一样的白色入窑,经火的淬炼出窑后就会五彩缤纷,和大自然的斑斓色泽融为一体是多么的和谐。人的一生也应该面对自然、面对挑战,以静思自然的心态,思考生命的真谛,只有面对,才能从翻滚的思绪中闪现出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