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抒写耕耘志 创新铸就新辉煌

——访瓷辉钧窑艺术总监刘朝远

钧瓷作品《三阳开泰》

人生的跑道上,有人用心欣赏风景,有人努力让自己成为风景。人人都希望追求到美好,其实美好就是无止境的追求!
初识刘朝远,给人一种不善言辞的感觉。可深入了解后才知道,他竟然是个出身钧瓷世家、身怀“烧大器”绝技的“高人”。
刘朝远出生在千年瓷都神垕镇的一个钧瓷世家。其父刘瓷辉在中国钧瓷当代发展史上,是一位颇具名望的重要人物。1982年,当神垕镇的钧瓷行业还处于国有和集体钧瓷厂竞相发展的辉煌时期,刘瓷辉却以独特的洞察力和过硬的业务能力,创办了钧瓷界第一家民营窑口,被誉为“民营窑口第一人”。1994年,刚满20岁的刘朝远就开始了他的钧瓷生涯。为了追求钧瓷艺术,从他踏入钧瓷行业的那一刻,他就立志要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钧瓷精品,开启了属于自己的钧瓷人生。
一直以来,刘朝远立足守正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实现突破,在突破出实现超越。刘朝远善于学习和思考,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和悉心传授下,很快就掌握了家传钧瓷的烧制技艺,尤其擅长手拉坯制作工艺。并在继承父辈技艺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技艺特点。
刘朝远的钧瓷作品以传统煤烧工艺为主,独树一帜、自成一体,许多作品都成了值得珍藏的镇窑之宝。30年来,刘朝远始终不忘学习,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致力于钧瓷文化传承与创新。他深知“型为本,釉为魂”的发展本源,他不断潜心研究钧瓷烧制、器型创新、釉料改进和品质提升,潜心打造自家窑口品牌。他所烧制的钧瓷作品胎质细腻敦实,器型线条柔美和谐,釉厚浑活,窑彩丰富,红中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争相生辉,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下观赏,各有情趣,耐人寻味。
刘朝远还是钧瓷界善于烧制“大器”的佼佼者。了解钧瓷的人都知道,业界自古就有“烧小不烧大,烧圆不烧方,烧立不烧平”的俗语,意思是说个头大的、方形的、平面的钧瓷造型难以烧制,成品率极低,所以在钧瓷大器烧制领域一直很少有人涉足。曾几时,刘朝远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大件瓷器烧制攻坚上,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尝试、不断改进,经过数年的摸索和实验后,逐渐掌握了从选料、成型、施釉到烧制的规律。他选用上等高岭土做为原料,将含铝量较高的瓷土碾碎,采用纯手工技艺制作,烧制前自然风干,烧制中严控升温曲线,终于解决了“器大壁厚不易成型,坯体太干一烧就崩”等技术难题。成功地烧制出了大花瓶、风水缸、甚至桌椅等众多钧瓷大器。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展厅内一对高达4.03米的钧瓷花瓶、直径将近两米的钧瓷圆桌和集镂空、浮雕等诸多工艺为一体的四把钧瓷太师椅,其器型之大、做工之细、釉色之美、窑变画面之丰富,令人惊叹,充分展现出他对钧瓷艺术的娴熟把握。
为厚植品牌根基,提升艺术境界,刘朝远常年致力于传统技术与当代审美观念相融合的研究,通过不断学习、探索和沉淀,使得他创作的钧瓷作品在艺术品位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提升了钧瓷窑变艺术的观赏价值、文化价值,开辟了传统钧瓷与现代艺术相融合、传统观赏器与生活实用器相对接的新方向。同时,刘朝远在追求精湛钧瓷技艺的过程中潜心学术研究,不断总结钧瓷烧制工艺,丰富艺术审美知识,践行钧瓷文化艺术传承。在他看来,钧瓷在上千年的传承历史中不断革新,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钧瓷艺术的巨大发展。
30年来,刘朝远厚积薄发,靠着精湛的钧瓷烧制技艺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结合当代创新元素,积极探索钧瓷神、奇、妙、绝的窑变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奋力拼搏,带领瓷辉钧窑阔步向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不凡的业绩。刘朝远先后获得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胡润中青年潜力陶瓷艺术家等系列荣誉称号,他的多个代表作品也无数次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文化内涵、精湛制作工艺,在国内各类大赛、大展上斩获大奖。
成绩不是结束,恰恰意味着下一段努力的开始。只有那些始终渴望向着更高层次攀登,并且愿意脚踏实地为之付出的人,才能够最大限度释放自身的潜力。这段一往无前的历程,就是有滋有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