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因地制宜 群众就近就业
“在家门口上班,不仅不耽误早晚接送孩子,每个月还能拿到4000多元工资,比打牌强百倍!”7月20日,在禹州市森特勒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打工的郝燕峰笑着说。
郝燕峰、张二娟、苏巧红、郑秋兰等曾经是“牌友”。如今,她们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在位于方岗镇朱庄村的禹州市森特勒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工人正紧张有序地将100多件网红款6845三孔双筋蜂窝4.0灰纳米洗菜池装车,发往禹州东区一家电商公司。“每个月都要发3万多件货,订单早已排得满满的。”该公司负责人陈靖宇介绍。
陈靖宇是梁北镇人,2020年在江苏无锡闯荡多年后打算回乡发展。经多方考察,他带着自己的厨房台面项目来到朱庄村,以每年10万元租金租下一个空场地,办起了禹州市森特勒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厨房用洗菜池,产品有纳米双台阶内嵌五孔太阳压纹单槽,三孔双筋、优质三孔单槽,四孔米粒黑金刚双槽等200多个型号,主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部分出口海外。
禹州市森特勒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仅是朱庄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村利用附近电厂、煤矿的废弃粉煤灰和煤矸石等,建起了禹州市锦宏达建材有限公司、禹州市开元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大批量生产建筑用砖,带动本村及附近村民就近上班,并促进交通运输业发展。仅禹州市锦宏达建材有限公司运输车队就有各种货车30多辆,每天为各地客户运送建筑用砖,在家门口就能挣大钱。
建材厂、厨房水槽厂为朱庄村及附近的西薛庄、黄庄等村200多名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像郝燕峰这样的女工一般每个月能挣4000多元,最高的能拿1万多元。即使一些没有一技之长的工人,每个月也能挣2000多元。朱亚创、张静夫妻俩是焊工,每个月能拿1万多元。
“‘牌友’转行当工人,既是一种身份转换,又是全村民风、家风持续向好的写照。我们要继续通过‘变废为宝’‘腾笼换鸟’‘无中生有’等途径,因地制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以产业兴旺助力‘五星’支部创建。”朱庄村党支部书记张丽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