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五口葫芦瓶的“身世”传奇

钧瓷作品《五口葫芦瓶》

2023年夏天,在禹州市古玩市场王某古玩店里见到一件通身天蓝色的葫芦瓶,它造型独特,又有一定的“沧桑”感,知道它是一件“老”钧瓷,但不知道具体是哪朝代的,喜爱钧瓷的我对它产生了浓厚兴趣。我见过的钧瓷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七、八十年代的也见过,但很少,六十年代以前的一件也没见过,更不要说清朝、明朝以及更远年代的了。
独特的造型和纯净的釉色
此件作品高26厘米,直径17.5厘米。器形古朴、庄重、典雅,胎体厚重。由二件独立的器件组成,分上下二层,可从中间分开,底座上边可做托盘放东西。制作时,工匠们是单独以件的形式制作并烧制的,最后再上下对合,工艺非常繁杂。底座也十分独特,裙边以下饰有双环和钱币造型的镂空纹饰。上边独立的一件为葫芦,葫芦的底部周围有距离相等的五个小葫芦管口,样式一样,大小相等,口径一致。故起名“五口葫芦瓶”。整个器型的通身釉色为天蓝色,蓝得纯净,无一杂釉夹杂之中,如湛蓝的天空,雨水洗过,这天蓝不是飘忽不定的蓝,而是一往无际的蓝,给人一种淡雅、恬静、高贵的感觉。正如有一位我市的文化学者在其所作的诗中赞美蓝色钧釉写的那样:
喜欢蓝色的钧釉/因为它看上去像蓝宝石一样晶莹剔透/娇艳内敛而不喧嚣/深藏着冷艳矜持而难掩尊贵的花容/喜欢蓝色的钧釉/因为它似一往无际湛蓝大海一样,清澈透亮,深不见底,在经历了一番惊涛骇浪之后,显得格外沉稳平静/在金色阳光照耀下/波光潋滟,水天一色,厚重深沉/啊它知道蓝色的钧釉本出自大地上勤劳的双手/ 才造出天人合一,巧夺天工的蓝色精灵。
海外归来的传奇经历
这是一件从加拿大一拍卖行拍回来的钧瓷。
2016年,古陶瓷爱好者、禹州人王某在浏览一个网上的拍卖行情时,无意间发现了产自家乡禹州的这件钧瓷。这件钧瓷当时在加拿大一个城市的一名收藏家手中,他委托拍卖行进行拍卖,标价为8800美元。对古陶瓷、特别是古代钧瓷有深入研究的王某特意地留意于它,在高清的传真影像前,王某判定为晚清神垕民窑的产品,他当即和拍卖行进行联系,要求按此价拍下。受委托的这个网上拍卖行地址在河北,而拍卖品却在加拿大。买卖双方谈妥一系列的情况后,王某把款折合人民币打给对方。一个月后,王某拿到了这件作品。
由于此件作品在书中无见记载,据拍卖行介绍和提供的情况说明,此拍品为林森的藏品。林森,原名林天波(1868-1943)字昌仁,福建省闽侯县人,辛亥革命的元老。他于1932年担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中国近代政治家,新民主革命家,是坚定不移支持抗战的国民党高层。他于1943年8月1日因车祸去世,享年76岁。1943年林森临终前立了四份遗嘱,其中一份说:“我去世后,请变卖我在庐山、北平、南温泉、南京的财产,以及我的积蓄、衣服、绘画、古物,作为创办职业学校的经费。”国民党林森殡葬委员会随后把他收藏的上千件古董进行公开拍卖。其中大部分拍品由荷兰首任驻中华民国大使罗文克购买运回荷兰收藏。拍卖的这些文物中就包括这件“五口葫芦瓶。”后来,罗文克大使的后代又将此作品拍卖了出去,几经辗转,到了加拿大一位收藏家的手中。在外国人眼里,五光十色的钧瓷在他们看来是美的化身。
在20世纪初,世界各国,特别是欧洲发达国家的收藏家和商人、官员大量从中国购买钧瓷,对钧瓷的追求,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特别是清朝后期,西方的收藏界和官僚趁着中国国力的软弱重金购买,甚至用暴力掠夺。很多国宝钧瓷从此“走”出中国,成为他们的“中国宝物”。
至于说身为辛亥革命元老、国民党前主席的林森,他是如何收藏到这件釉色美、造型独特的五口葫芦瓶的,无从考证。但作为一个除政治身份之外的喜欢古董收藏的爱好者来说,得到的途径很多,有人说是当时河南的政客根据他的爱好特意送的,有的说是他在南京的古玩市场上购买的,也有人说是他从一位收藏古陶瓷的人士那里用其它古董换来的。但无论来历如何,足以说明,这件瓷器能被林森收藏后又被荷兰驻中国大使拍到,它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不菲。
王某拿到作品后,又详细地看过之后,除底后有一裂口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有四个字的底款即钧窑邢造。根据釉色及底款字号,王某判定,这件作品是和卢家恢复烧制卢钧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那邢家是谁呢?我们多方打听邢家。
根据神垕有关人士介绍,目前,与邢家有关的钧瓷厂家有几家,一是亨盛钧窑,二是邢某林复古钧窑等。我们曾拿着此件作品到访过这两家,邢某林窑不大,门面也只有一间,问他的建窑历史,他也讲不清楚,更不用说更为复杂的问题了。
亨盛钧窑规模比较大,我们到他们窑口拿出作品后,他们感到惊讶,也很感兴趣,至于说到是否是他的前人烧制的,以及他们邢家窑百年以前的烧窑、制瓷历史,他们也说不大清楚。最后,他也只是拍了照片了事。后来,我见到王某问其这个五口葫芦瓶的其它问题时,王某告诉我说:那件瓷瓶已惠让,是郑州的一位收藏家听到后专门来禹州看货。
我还有点遗憾,这件禹州人造的钧瓷,百余年后回到故乡,禹州人没能收藏到,反而让外地人“抢”走,哎!
五口葫芦瓶是何时的作品
根据此瓶的釉色这一重要标志,经有关人士鉴定认为,这件作品应该是清末的作品。因为这件钧瓷符合当时作品厚重、坚实、胎断面呈灰白色的特点。釉色上多为天青、粉绿、天蓝、瓜皮绿等色。另外,从时间推论,也属清末晚期作品。《钧瓷志》的解释说:“唐英访钧之时,禹州的钧窑厂能有少量烧制者,(唐英访钧是指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景德镇御器厂协理陶务的唐英曾派吴尧圃来禹州调查钧窑釉料配制方法,之后宫廷便有了景德镇仿钧釉成功的记录)但已不能生产上乘的贡品了,《禹州志》(道光本)记载:“州西六十里,乱石山中,有镇曰神垕,有土焉可陶为瓷。”“古钧窑多在方山、涌水、蓝水之滨,而治北扒村亦有遗址,故不止一谈也。”可见当时神垕主要生产“土产”粗瓷。
清光绪五年(1879年),神垕陶工卢振太、卢振中及卢振太之子天福、天增、 天恩三人立志恢复钧瓷。他们历尽难辛,反复试验,最终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氧化火焰中烧出仿钧窑孔雀绿和碧蓝相兼的仿钧器。而后,由于常与外人接触,从中借鉴经验,在天青,天蓝釉上创烧了抹红。
又据《钧瓷志》记载:光绪三十年(1904年)到宣统二年(1910年)中国先后建起了七个新式瓷厂,神垕钧瓷也发展到了10多家。
依据以上记载,五口葫芦瓶属清代末期在卢家研烧卢钧成功后,又发展到 10多家的那一批钧窑之中的有个姓邢的窑口之中。故此,此作品应在1880年代——1900年代之间这20年时间里烧制的。
作品的实用美学功能
“五口葫芦瓶”的设计可能是借鉴了五子登科的造型,五子登科这谚语在五代十国时期就有,但钧瓷的这个造型在宋代才设计出来,是钧瓷艺人根据一个名叫禹钧的人自己未考取功名,而他的五个儿子一个个功成名就,陆续登上皇榜的故事设计的。是教育人要努力学习,成为国家栋梁的警示。后来,艺人工匠们根据其实用性,发展到插花用的花器,故这个“五口葫芦瓶”可能就是工匠们为插花而在原五子登科的基础造型上改动的。在当时是基于清朝末期宫廷和民间盛兴的插花艺术有关的。因为这件作品的上半部造型为葫芦状,顶端有一个口子,底部四周还有5个小的瓶口,上下瓶口都可以插花,所以也叫花器。
古人但凡插鲜花,首先需要选择花器,而瓷器是花器的首选。中国插花的容器大致有六种,瓶花是最常见的插花器型之一,它是用各种瓶器插制的花中,尤其是中国传统插花中最重要的一种插花表现形式,也是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另外,还有盘花、蓝花和钵花。其中钵花(含碗花和缸花)。钵器是介于瓶和盘之间的矮身广口容器,底部有时收缩成碗状,有时还收缩而成底状。用钵器插制的花称钵花。古人认为插花器型的各自功能为:缸讲块体,碗求中藏,筒重婉约,篮贵端庄,都各有特色,形成多姿多彩的插花意图。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意产品设计成为了越来越热门的领域,这些产品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和符号,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受到了广大收藏者和文化界人士的喜爱和青睐。像这件五口葫芦瓶就是一种叫葫芦(福禄)做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的创意产品设计,这种葫芦的形状和样式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色彩鲜艳,图形美丽,既有实用价值,又能体现中国人对美好事物及生活的祝愿。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明风格与艺术价值。
陆游有《插花》一诗,曰“有花君不插,有酒君不持,时过花枝空,人老酒中衰。今年病指酒,虚负菊花时。早梅行可探,家酝绿满卮,君不强一醉,岁月复推移。新诗亦当赋,勿计字倾欹。”在此诗中,陆游也写出了当时插花的兴起,反映了时代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这件五口葫芦瓶,反映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插花器的功能与当时的习俗、文化很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蕴含着时代的印记。收藏人士和从事古文物收藏的人士说:这件作品对于研究钧瓷在晚清时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