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抵达故乡》:阅读与心境有关
在这本自选集里,李皓磨砺着自己心智的成长。浏览该书,让我想到一句话:阅读跟心境有关。什么心境呢?大约是人到中年回眸人生沧桑的心境。记得当年董桥先生有名句云,“中年是下午茶”。或许,读李皓的《雨水抵达故乡》,那种娓娓道来欲诉还休的感觉,就是下午茶的味道。
他写童年光影,带着念旧的气息、缅怀的因缘,并且裹挟着记忆不老、常读常新的关乎岁月的氤氲乡愁感。儿时光景,大概是古往今来诗人作家们的精神集散地。在李皓笔下,随风飘散的往事流光,也同样回荡着一种褪不去的生命烙印和带不走的心灵刻痕。
一个与乡土乡情乡关风物割不断命脉牵连的写作者,每每依托于故土人生和童年之旅的诸多感喟、记忆、点染和勾描,而成就了自己散文光景里的“心之涟漪”。
第一辑“烟云生花”里的文字,读起来有着特殊的亲近和熟稔的默契,我这个乡村的后生看着另一个乡村后生的笔走龙蛇,仿佛那笔墨线条里拉伸的都是自己童年时光在乡村某个角落的生活丝线,“大米里的沙子”“逛供销社”“滑冰车”“捡蘑菇”“姥姥的豆腐泡”……
在现代化浪潮中,有些物件已淡出历史和社会,而李皓意图用自己充满诗意和感召力的笔触激活它们、重塑它们,等于给流逝的时代镶嵌上生动鲜活的细节徽章。豆腐泡还有,但已经找不到姥姥当年做出来的味道。妈妈的缝纫机已经老旧了,没有实际的使用价值,但谁能说那穿针走线的日子,不是足以滋养作者一生的某种情感寄托或人生情结?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谁晓得“棉花灰”是什么?但是在李皓笔下,那里有着对于童年冻疮的深刻烙印和记忆,“妈妈只将一团棉花烧成灰,敷到冻疮的创面上,然后随便撕下一块布条包扎一下,便置之不理了”。
好的文字都是写进命脉深处的悠远回味、掂量、点化和咂摸;是写到了痛处痒处的某种提醒、追记、反思和认同。作家不是在有意识地放大盗取童年的宝藏,而是借着童年宝藏的流失和有可能湮没,而为自己和他的读者留取一块心灵的精神领地,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浓或淡地联结着诗意、文化、乡愁。
对于李皓而言,他的童年追忆恰恰连缀着中年人生的况味和打磨。如果没有乡土人生的深层次浸透和濡染,倘若少了故土情怀的滋养和观照,那么,他的童年就没有呼吸和颜色,也没有光影和记忆了。而当他结合着乡情乡音乡土风物来勾勒描绘自己的童年的来龙去脉,那就是有根的穿插和开掘,有触须的盘绕和联结,有生命力的吸附和提升。
《雨水抵达故乡》,让我们见证了中年人生情结的一次坦然释放,裸露和张扬,尽管那里也有幽幽的笔墨,和款款乡愁般的诗意写照。但是即便冲着李皓的坦荡、质朴,对着人生和自己的那份诚挚和认真而走进他的散文世界,也不失为一种走便道的阅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