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韩国与小韩城
韩国自韩景侯“三家分晋”建国。国都先建于平阳、宜阳,很快又建都在阳翟(禹州),除了韩哀侯二年灭郑(公元前375年),国都迁新郑五年外(到韩哀侯五年,韩哀侯被亲侄韩严所杀。哀侯长子韩懿侯即位),国都又迁回阳翟。直到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韩国共存在174年,而都城在阳翟就有169年。
韩国如何强大
韩国建国时,东有魏国、郑国,北有赵国,南有楚国,西临秦国。当时韩国人口和疆域都是最少。公元前375年灭郑国后,疆域稍有增加。到公元前355年,韩昭侯看到秦国、魏国都因变法而国家强大,就任用法家人物申不害为相,推行变法。申不害以“权术”治国:①强调君主专政。②对大臣实行任用、监督、考核制度,根据政绩情况进行提拔和清理。③对贵族家丁武装国家统一集中训练,统一使用。④重视生产,发展农桑。采取一系列措施,十几年时间,韩国也强大起来,成为“战时七雄”之一。“天下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战国策·韩策一》)
“小韩城”的来历
禹州有个浅井镇,浅井镇有个“小韩村”。这个小韩村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称“小韩城”。据考证这个小韩城是囚禁韩非之父韩虮虱的地方。韩非也是在小韩城出生的。
明代末期有个史学家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书内明确记载:“小韩城在禹州西北30里,韩哀侯所筑”。《清代·禹州顺治志》也记载:“小韩城,西北三十里,城基宛在,中不甚广”,说明小韩城不大。今天小韩村就是当年小韩城的位置,这与史书相符。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深翻土地时,在小韩村南和村北挖出大量战国时期的砖瓦,并挖出大量的陶罐。小韩村北原有两个高大的石冢,称“韩公坟”。小韩村老人世代传说,韩非父亲和韩非死后就埋在那里。韩公坟前的“大石虎”,直到文革时期才被毁,现在小韩村还有一条街名还叫“石虎街”。
韩非的身世
那么,韩非和韩非之父是谁?为什么死后会双双埋入小韩这个地方?这就需要从韩非的身世说起。根据史书记载,韩非生于公元前298年(一说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死于秦国。据多方考证:韩非之父名叫“虮虱”,韩国国君韩襄王之子。当时韩襄王共有3个儿子。长子名婴,次子名咎,三子名虮虱。韩虮虱与公子婴、公子咎为同父异母。长子婴公元前300年早死,其余两个儿子为争王位而发动宫庭斗争。最后公子咎取胜成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韩釐王。而韩襄王为怕两个儿子再次争夺王位,就把虮虱流放到楚国继续当人质,并修复距国都西北30里之外的荒废“小韩城”令其居住,一直到死,就葬在“小韩城”。公子虮虱是在小韩城软禁时娶楚国之女生下韩非。韩非一生,除了外出游学,都是在小韩城居住。由于韩非之父韩虮虱曾争夺过太子王位,所以韩非和父亲都遭到软禁。韩非的治国理念不仅不能在韩国施展,韩国三位君主韩釐王、韩桓惠王、韩安王还处处对他设防。韩非看到韩国一天天衰落,多次想找韩国国君谈治国之策,但韩国国君始终不接见他。韩非无奈,退而著书,把他的治国理念写成十余万言的《韩非子》一书,以图让韩王能够采纳他的理论。韩非在这部书里,第一次将“法、术、势”三方面治国总结成一套君主独裁专政的理论,这套理论对秦始皇统一六国起到巨大帮助作用。到公元前233年韩非被迫出使秦国,又遭秦国廷尉同门师友李斯陷害而饮鸩而亡(韩非死于雍州西南八十里云阳)。因秦国路途遥远,尸体腐烂而无法运回,后人只好把韩非遗物带回,在小韩城埋个衣冠冢。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小韩村北地留下的两个大石——韩公坟。
古人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今天纪念和评价韩非,不仅是让人知道,两千多年前的韩非就出生在小韩城,韩非死后还埋葬在“小韩城”,就是现在的小韩村。更重要的有两点:①韩非对自己的国家韩国爱国情怀,即使自己的治国理念不被国君采纳,还退而著书,希望自己的主张能够挽救已经衰落的韩国。②韩非在2300年前第一次提出的“依法治国”的理论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