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去高薪工作 回归山村创业

—— 一对夫妻的从“钧”之路

李小康和侯飞良夫妇在探讨钧瓷的烧制技艺。

2002年,禹州考生李小康和侯飞良双双考入到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的军事院校之一,校址在河南省郑州市。能考上大学,不仅是考生也包括家长在内梦寐以求的大事,能考上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那更是考生们心向往之的。而且凭借高就业率,毕业之后找一份好工作更不在话下。双方家长很自豪,都希望他们四年大学毕业后,能在大城市中有个好的、舒适的工作,摆脱贫困的山村和苦累的劳动。
同时故乡人  相爱在郑州
李小康是个女孩,家住“铸造之乡”的顺店镇,侯飞良是个男孩,家住“钧瓷之乡”的神垕镇。1998年,他们考入三高,分到了一个班里,成为同学,并且是前后座。他们都来自农村,都清楚如果不努力,考不上大学,就又得回到那个贫困的小山村。艰苦的求学之路,他们埋头苦学、奋勇争先。他们没有桑间濮上的恋爱,只有在课桌上、教室里、图书馆里留下各自奋斗的身影。
他们第一次真正的说话是在高考之后填报志愿时,几个前后桌的同学都聚在了一起,每个人都提了建议,根据分数报考什么大学。此时的侯飞良才注意到眼前的李小康,她肌肤雪白个头中等,圆圆的大眼睛闪烁着明亮而智慧的光芒,乌黑柔顺的长发如丝般丝滑轻轻地飘在风中,精巧的鼻子和嘴巴透出一种恬静的气质,她先笑后说,每一句话总能让飞良心头一暖。而李小康也注意到了眼前这位四年来从不肯多说一句话的“老实人”。他个头高挺有一副英俊的面容,脸庞轮廓分明,一头乌黑的短发,两道浓密的眉毛,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像宝石闪烁着光芒,高挺的鼻梁,给人一种自信的感觉。他的嘴唇紧闭,透露出一股内敛和沉稳。也许她是情窦初开,四年来对这个同班同学都没有过多想法的她今天怎么就“一见钟情”了呢?她不知这是为什么?
那一天,她俩的志愿竟然一致,都要填报军事学院,并且是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专业也是一样的,他俩心中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又可以在一个班学习了。只是在填写时,李小康多写了两个字,把电子科学与技术写成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他们谁也没想到,电子信息科学与电子科学技术是不同的两个专业,且不在一个校区,一个在东区,一个在北区,相距20多公里,见上一面坐车就得一个多小时。
由于两个校区相隔较远,不能天天见面,他们只能在周末才和要好的同学相聚在一起,谈学习、谈理想、谈人生。彼此间的好感也随之进一步加深。郑州和禹州两地距离并不远,为了俭省也为了不耽误学习,他们约定,每两个月回家一趟。每每回到禹州市区侯飞良总是先把李小康送回家后才回自己家。
有情人终成眷属。就在大学毕业的前一年,他们终于点亮了深埋在心底的爱意。
遇上你是我的缘,爱上你是我的福。爱情,一半是恋情,一半是幸福。对于这场爱情,他们说:那是他们的生命。
告别大上海  回到小山村
四年大学毕业了。正如所有人的预料,他俩很快就业找到工作。侯飞良被郑州一家单位录用后被派到了上海工作,李小康被上海玉华通信公司聘用。两个乡下的少男少女双双以高薪在上海工作,开始了他们工作生活中崭新的一页。工作中,他们迎着新技术高频率的挑战;工作之余,他们又享受着大城市的浪漫生活。工作生活对他们来说都是得心应手、如鱼得水、一帆风顺。他们希望,在上海这个大都市施展自己的才能、大干一场,将婚后的家安在这个城市。
直到他们碰到了一件事,才改变了他们的想法。
一个星期天,他们到一艺术店里去购买物品,不料在这里碰到了家乡的钧瓷。一排货架上摆满了五彩斑斓的钧瓷,有几个人在挑选购买,一个英国人以1500美元购得了一对玫瑰紫色的玉壶春瓶后,连声说:“ok!ok!中国钧瓷,真是美丽!”
随后,一位50来岁的女士要出国,想送一件有特色的中国钧瓷给朋友,当服务员给她推荐了一件窑变效果很好的钧瓷时,那位女士说:“真好看,瓷上能自然变图案,了不起!”当她付了1万5千元收起这件瓶子时,还问店主,这瓷是哪生产的?“是河南禹州一个叫神垕的地方。”店主回答。“回国后,我一定要去禹州神垕看看这么美的瓷是如何烧制的。”这位女士笑着说。
侯飞良对小康说:家乡看来不只是贫困,也有让人羡慕和值得引人自豪和骄傲的地方。
家乡永远是根据地。在家乡创业,活用家乡的资源,发挥好家乡的资源,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开创新的天地。而家乡的钧瓷资源不仅有文化、自然、土地等方面的优势,更有家乡善良朴实的人力资源。李小康晚上在他的日记上这样写道。
侯飞良在给小康的微信中也曾这样写,返乡创业,可寻找心灵的归属,发挥自己的才华,创造美的未来;返乡创业,还能够回到故乡,重新融入家乡的发展;返乡创业,融入大自然,可开创自己的事业。
此时,他们也正商量着结婚的事项,他们把想法告诉了各自的家人后,侯飞良是独子,父母举双手赞成,希望在家里办婚礼仪式,然后,让子女回家乡创业。小康的父母有点犹豫,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到了中国顶尖的大城市,为啥又回到这乡村来。
经过小康几天几夜的说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二老年岁大了,子女得在身边守着的直接理由,让父母终于同意了。他们离开家乡太久了,终于在8年之后又要回到家乡来了。
创业从零起  爱拼才会赢
在家乡创业的路子是对的,但真要付出实际行动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先是把婚结了,有了孩子后,小康不能做一些实际的外部工作,她就先找资料,了解钧瓷的发展史,钧瓷的制作工艺等。而飞良却放下自己大学生架子,从小学生做起,受教于两位工艺美术大师李振林和翟群,从设计到调配釉色再到烧制成型,熟练地掌握了烧制钧瓷的整个流程。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类钧瓷培训班。这些使他在进入钧瓷行业学习创作和烧制钧瓷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小康也在女儿大点的时候,在掌握了相应的理论基础之后,跟着其从事多年钧瓷生产的姑姑学习各项工序技艺。夫妻俩各方面的技术都掌握了,便于2013年春天建厂,首先,选址很关键,既要有干净整洁的环境,又要有交通便利,还要考虑周围的环境,经过考察,他们选取了已成为陶瓷制作基地的空心村槐树湾临近公路旁边的一个地方。建厂需要的资金也是他们面临的困难,虽然在外工作了几年,但要建一个厂所需要的资金还差很多,他俩的家庭也大力支持他们,又找亲戚朋友借了许多,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后,终在2013年国庆节投入生产。
钧瓷的烧制,不仅要靠过硬的技术,而且还要顺应自然的规则,什么风向烧?什么时间改火?冬天如何烧?秋天、夏天又如何烧等都得靠经验,靠长期积累。他俩虽然有知识,又经过学习,但经验还不够成熟,一窑开开时,不是一色的“催”货,就是缺釉大半的残品,或是炸开很宽的裂缝,几乎没有一件是完美的,第二窑又是这样,第三、五、十窑都是如此。他俩看着投入巨资建厂,经过几年时间苦心制做的钧瓷结果是这样的,大为灰心,一度想放弃,继续回上海去工作和生活,但深深挚爱着这个行业的他们没有被这些挫折所压倒,他们互相鼓励着。十一窑、十九窑又都是残次品。他俩商量好,把最后剩余的素坯再烧最后一窑后,就回上海去。但他们不甘心,他俩也知道,今天的努力,是幸运的伏笔,当下的付出,是明日的花开。最好的结果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说来真是巧,就在第二十窑打开窑门后,出现了翠色流传、红霞满天的景象,一度沮丧的他们,顿时来了精神,赶快一一拿出炉膛,在烧制的80件钧瓷中,就有63件是完美无缺,且釉变效果极好。红的如彩霞,绿的如翡翠,紫的似葡萄,还有丁香色,也有玫瑰色,更有红中有紫,紫中含红,红中透绿的五彩融汇等。脱釉的,炸裂的,变形的统统不见了,即便有一点瑕疵,那也是瑕不掩玉。
一度失望的他们顿时来了精神,重新理了思路,继续留了下来,为自己的事业,为乡村的振兴。
当第一次一个钧瓷销售人员从她们这里购买了420元的钧瓷时,李小康激动地哭了,整整3年,这是他们的首次收入。为了钧瓷事业,他们付出了许许多多,也许这眼泪冲刷着吃苦受累的经历,更是他们继续奋斗的“食”粮。
后来,他们创出了自己独有的钧瓷品牌——和玺钧窑,并以“传承文化,缔造经典“为创作理念。在不断挖掘钧瓷的古朴典雅,厚重端庄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使他们的和玺钧瓷体现出古典美和现代美的韵味。
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在农村这样一个各项条件都比不上大城市的环境下,他们终于开创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返乡的13年时间里,在他们夫妻俩的精心经营下,公司制作的钧瓷产品以质量好、釉色好、品种多、窑变丰富而被众多收藏家收藏,同时大众产品也畅销全国各地,和玺钧窑在在同行中也出了名,占据了一定分量的市场。
家和万事兴  社会做贡献
他们的家庭目前有公公、婆婆、小姑及两个女儿共七口人,他们知书达理,上孝顺老人,下精心抚养女儿。夫妻俩互敬互爱,一家人和和睦睦,团团圆圆,有事商量办,不脸红、不吵架,一心为了发展事业,街坊邻居都说他们家是和睦团结的家庭。李小康有知识,有能力,在村支部的选举中,被选为了支部委员、妇女主任。
她是带头致富的先锋,自己有了企业后主动吸纳10余人到厂里工作。诚实守信是生意之本,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从困境到顺境中,别人来找她请教一些技术难题她毫不保留,认真分析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她说,共同探讨才会共同进步,技术不能闭门造车、固步自封,做事要有恒心、韧劲。力所能及为困难人群排忧解难,既致富了自己,又带动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李小康还是村里有名的热心人,对待左邻右舍像春天般的温暖,时时刻刻把他们的事挂在心上,不管谁家有困难她都跑前跑后,问寒问暖,帮助解决。
村里有什么事,需要出钱,他们第一个站出来捐献物资,在禁烧值勤点上,一站就是一天,吃饭时间总是要别人先吃,自己在值勤点值班。
他俩是公益事业的带头人,不仅自己积极报名参加,还动员家人及邻居们报名参加。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鼓励公司员工提前健康饮食,献健康的血液,把助人为乐当做自己人生重要的一部分。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活动,他们都会积极参与,慷慨解囊。每次周末和节假日,他们都会抽空参与,还会带去些早餐和生活用品。遇到腼腆的不敢沟通,他们主动上前去询问并帮助解决。一位贫困家庭老人因眼晴视力不好,他们便主动结对帮扶,老人也很感恩,说“我不能白拿钱,给我找点活干,表达一下我的心意”。看着老人的真情流露,他们知道老人的心情,就说:“扫扫地吧,我们和你一起扫。”
晨起的阳光洒在老人身上,也洒在他俩身上,他们的身上都镶着一道金边,那是一道最美的风景!
他们一片赤诚,回报社会,甘愿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诚信经营,到技术创新,到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公司销售收入;再到力所能及为困难人群排忧解难,积极参加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关爱等各种公益活动等,他们都乐此不疲。
城市有千般好,那也不是自己的家;家乡再贫苦,那也是自己的根,深耕家乡,点燃理想的火花,成就美丽家园的梦想,这就是这对夫妻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