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道地药 一张致富方

“天气转凉,土壤墒情好,可别让杂草长势盖过丹参了。”
“好,我现在就打电话,招呼工人过来锄草!”
范坡镇姚召寺村丹参种植基地绿意盎然,连片种植的丹参随风摇曳,广顺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红彬和妻子你一言、我一语商量。
据《本草纲目》记载:“丹参祛瘀止痛,活血通经,养神定志,通心包络,治疝痛。”作为我国中医药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禹州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盛产丹参、金银花、白芷等名贵道地药材。
“这一片、那一片,翻过那边玉米地,都是我种的丹参。”杨红彬一边介绍一边用手比画。从2016年的97亩到今年的600多亩,他种植的丹参一年比一年多。
说起种丹参的缘由,杨红彬坦言:“早些年,我一直在外边开饭店。时间一长,总觉得在外漂着不是办法,就想着回家包地种地更有意义。”于是,他瞒着家人,流转了近百亩地摸索着种丹参。
“头一年种,经验、技术跟不上,再加上市场行情不景气,赔钱成了预料之中的事。”杨红彬说,当时也想过放弃,但是转念一想,钱已经投了那么多了,就硬着头皮接着种。
“我们这儿虽然是沙质土地,适合丹参种植,但种植技术跟不上、出芽率低,亩产肯定上不去。”分析清楚原因后,杨红彬就虚心向周边的药材种植大户及有关专家请教。最终,在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禹州市中药标准化中心等单位的帮助下,他慢慢地从丹参种植的“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
“丹参是一到两年生草本植物,一般六七月份开始收种育苗,到来年春季开始移栽种植,经过近一年生长,很快就能采收了。”杨红彬说,丹参生命力顽强,在种植期间勤除草、适当追肥即可。为确保丹参的药效和品质,他专门购买了300多个捕虫器,用物理手段阻断飞蛾虫卵传播。
这几年,丹参的价格一年高过一年,很多药商都跑到地头儿来收购。“丹参亩产为2吨左右,晒干后有五六百斤。”杨红彬算了一笔账,“除去人工、地租等成本,一亩地能挣两三千元,一年下来收入100多万元不成问题。”
从栽种、管理到收获、分拣,丹参种植需要大量人力,附近很多村民都在合作社找到了务工的机会。杨红彬说,用工量大的时候,一天得有200多人同时在地里干活儿,平常管护七八十人。
看到种植中药材有利可图,附近很多村民也跟着杨红彬一起种植丹参。目前,姚召寺村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0余亩,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又一条路径。
一株道地药,一张致富方。“下一步,我将稳定丹参种植规模,在亩产上多钻研、多下劲,同时探索种植防风、生地等中药材,以实际行动擦亮‘药都’品牌,让中药材成为更多群众的致富‘良方’。”杨红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