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红薯三粉产业 铺就甜蜜致富路

盛田农业生产车间。

“红薯从最右边放进去,在现代化设备的加持下,自动通过中间的选、洗、剁、磨、漏、切、铺等18道工序,最后从左边出来,就蜕变成了一根根光亮透明、粗细均匀的‘素鱼翅’。”在盛田农业有限公司的红薯鲜粉条智能化生产车间外,盛田农业办公室主任谷晓华透过玻璃介绍道。
“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一季红薯半年粮”是多年前朱阁镇及附近乡镇流行的谚语。朱阁镇因土壤、地势、气候等自然禀赋,适宜红薯生长,早在十八世纪,该地群众就有种植、食用红薯的历史。大约在100年前,该镇群众从单纯食用红薯向加工红薯三粉转变,逐渐形成煮粉糊化、搓揉、打浆、过滤、捞粉、冷却、上挂、晾晒成形……这一系列传统制作技艺。
时至今日,朱阁镇的红薯三粉产业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工艺与传统技艺的有机结合。走进该镇的红薯三粉制作车间,会看到手磨、水煮的传统手工制作已进化为无菌、封闭的智能化生产,零散、独立的农家经营户已升级成现代化行业标准参订企业。目前,该镇的粉条、粉皮等产品已经在新疆、河北、陕西、宁夏等地市场站稳脚跟,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食品。
“我从小就是看着爷爷、父亲他们做手工粉条长大的,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设备,每年冬天气温降低的时候,邻里三五户一起垒个灶火,支起一米多的大锅、砌个烟囱,就开始做粉条了。那时候总是盼着天越冷越好,因为粉条制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冷冻,冻过的粉条更劲道,吃着口感更好。忙活一个冬天,每家都能卖2万多块钱。长大后,看到咱们的粉条供不应求,但只靠冬天手工制作,再加上气温原因,产量非常有限,就想着能不能利用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克服天气因素,跟家里一合计,就凑钱买了设备、建了加工厂,从村里招来了三十几名工人一起干。因为咱价格公道、质量又好,慢慢的名气也就打出去了,根本不愁销路,现在厂里一天就能做一万多斤粉条,自己挣了钱,工人也增加了收入。”朱阁镇兆阳三粉加工厂负责人肖兆阳一边查看正在晾晒的粉条一边说道。
据了解,在盛田农业的带领下,该镇红薯种植总面积达10000余亩,每年可产粉条、粉皮、粉面等红薯三粉制品8000余吨,80%以上的村都有红薯三粉加工厂或加工户,辐射带动9000余名群众从事红薯种植、加工、销售等行业,助力群众年均增收3万余元。
“接下来,我镇将继续发挥红薯三粉主产地优势,结合‘联乡帮村’机制,全力推动红薯三粉行业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让朱阁三粉的口碑更好、品牌更响!”该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刘亚威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