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用光影记录75年巨变

“你看看照片上神垕古镇这个4A级景区,30年前竟然是这个破破烂烂的样子,变化真大啊!”10月11日,在滨河路东段人行道旁的影展上,两位女士驻足观看着“古镇之变”的一幅对比照片,感慨地议论道。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由市委宣传部和市总工会主办、市摄影家协会承办的“镜头里的禹州”摄影展于10月1日正式举行。摄影家们通过摄影的角度聚焦禹州之美,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禹州在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生态保护、社会文明和人民生活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次影展,共展出全市摄影家们精心拍摄的200多幅(组)照片,并通过强烈的前后对比,记录见证了我市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城市之变”主题照片中,曾经街道狭窄泥泞、房屋低矮杂乱的街区,变成了高楼林立、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小区;曾经只通货运的小火车站,变成了现代化的高铁站;南大街人车无序争道的场面,变成了街道宽阔、标线清晰、车与行人听从红绿灯指挥有序通过的镜头;颍河上低矮的两座漫水桥,如今变成了风雨廊桥、东关桥、彩虹桥、鱼型斜拉桥、轩辕桥等9座现代化桥梁,成为人们的网红打卡地。“看看咱们居住的寨子社区,像花园一般的高档小区,原来竟是那样一个脏乱不堪的农村,变化可是天地之别!”前来观看的居民田萍感慨道。
在“乡村之变”主题照片中,曾经的破窑洞变成了楼房整齐、花木环绕的美丽乡村;曾经开着拖拉机穿行的泥土山路,如今已变成了宽阔的水泥道路;曾经农民摇辘轳打水的场景,变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一渠清水;曾经的石头房、石头墙、石头院子已经被改建成民宿小院,让这些老石头焕发了新生。
在“教育之变”主题照片展示区,曾经的破屋子、泥台子、泥孩子,变成了一座座高档气派、设施齐全的规范化校区。50多岁的王先生指着一幅“上世纪九十年代苌庄乡毛栗沟村小学教学楼开工仪式”的照片说:“我曾经在那里驻过村,变化真快、真大啊!”
还有“古镇之变”“文化遗产”等多个主题展览区,那水泥厂工人们挥铁锨、耐火材料厂工人推独轮车、钧瓷厂破旧的小厂房,变成了世界500强企业的现代化流水线。
这些照片,从时间上跨越了上世纪50年代到今年9月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医药交易会,见证了我市艺术家们的社会责任感。1951年的一幅各县民工奋战修建白沙水库的人海照片,变成了现在风光旖旎的白沙湖度假区;老领导时殿元拍摄的1958年鸠山公社绿化荒山的照片,变成了如今风景秀丽的英雄山。
摄影家们还通过镜头,记录下了人民生活的巨变。小商贩拿着一沓子零钱在点数的镜头,已变成了手机支付的便捷;而两个在泥水路里把双脚高高翘起骑自行车冲行的瞬间,与现在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分道通行的宽阔马路的对比,让人们在笑声中记住了城乡道路的巨大变化。
“一幅幅照片、一组组展区,既见证了禹州市城乡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的巨变,更见证了全市摄影家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也必将通过他们的镜头记录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推动禹州更快发展。”禹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耿亚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