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圣遗风 青绿世界(三)

——记濒临消失的禹州岩彩绘画技艺传承者杨俊甫

杨俊甫作品

青绿世界一禅心
禹州岩彩画以主攻青绿为重,何以“青绿”?这还要从材料与技法说起。传统青绿山水画,主要采用呈色稳定、牢固,经久不变的石青、石绿、石黄、朱砂、赭石、铅粉、金、银等天然矿物颜料,以及花青、藤黄、胭脂等天然植物颜料为主,在绢帛或宣纸上描绘自然山水,其画面多呈现出青绿相映、富丽堂皇的风格。
一般来说,青绿山水有式笔青绿和意笔青绿之分。前者以工致的笔法为特征。从六朝开始,逐步发展至唐代二李(李思训、李昭道)才确立了青绿山水的基本创作特色,两宋之交先后形成金碧山水、大青绿山水、小青绿山水三个门类,在元、明、清三朝各自发展并相互影响。金碧山水重在金碧辉煌,大青绿山水长于灿烂明艳,小青绿山水妙在温蕴俊秀。 
杨俊甫的青绿山水得益于其年少时期的特殊经历,正如早期的青绿山水以宗教壁画的背景而存在一样。他善于使用石青、石绿描绘山川的秀丽与春夏时节的大山大水,并通过色彩语言的表达使山水画工整细腻,富丽堂皇。他善于运用技法的拓展与皴法的相互存在,增强青绿山水在色彩之外的表现性,呈现出工笔与写意并行的双重表达。
从历史上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等前辈大家对青绿山水的开拓性探索;到沈周、文征明等对青绿山水的发展性尝试,奠定了青绿山水绘画的基本面貌,然而专门从使青绿山水的画家仇英,则更致力于恢复大青绿的传统,其用笔用色精工艳丽又不失秀雅。清朝的袁江、袁耀则追随仇英,山水细致入微,工整别致,不再是单纯依靠色彩独立的表现力,而是依靠皴法对山石的深度表现来传达整个画面的意境与气息,浓重的青绿映透出皴法的细腻。现代画家中擅长青绿山水技法的不在少数,像张大千、黄宾虹、黄山寿、吴湖帆、谢稚柳、贺天健、陈佩秋等都是画青绿山水的高手,并在画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杨俊甫努力摹古,吸收文人画家笔法古拙醇厚,涩而不滞,用笔多刚健而富有韧性的特点,勾皴点染,如锥如凿。摹古的同时又达意于立足现代而创新,认为意高于状物,不再是讲究物趣和理趣的写实山水,更在意于画家不同情境的内在表达,寄于山水,喜怒哀乐,家国情怀,酣畅淋漓。他的作品往往表现着画家对整体意境构想的主观性,借此表达特殊的情感,画中的一山一水饱含着他对家乡的赤子之情。
杨俊甫创作的“青绿山水”中青绿无尽,往往要经过多次勾勒、多次赋色、调整等步骤,从而达到传统复古与现代创新并存。通过这些作品,不仅能直观感知中原大地自然山川的不同面貌,更能体悟到画圣先贤所开创的高妙的色彩理法、独特的笔墨语言和超前的审美意识。这不仅是对祖国金碧辉煌的江山颂歌,更是当代艺术家艺术生命鲜活、有力的体现。如他的《具茨春山图》描绘的是具茨山石门沟一带的美景。画中古树参天,山峰高耸入云,层峦叠嶂,峭壁、山石、峰峦以淡赭色打底,再罩染浅淡的石青、石绿等色。山石流水间,以红色点染桃花几株,与近景处春游的人物共同呼应。画面设色雅致,呈现了具茨山春意盎然,如世外桃源般的山水胜境。
另外,他的《箕山簇锦图》是一件设色浓丽、风格独特的青绿山水画。画面以开阔的春田与运河为分界,将山南、山北、山前、山后分为前景与远景,山石均以赭石打底,再以石青、石绿分染不同的山石顶部,且不同于传统青绿山水画对暖冷色过渡的重视,画家对石青、石绿的处理是染至某处时戛然而止,以运河的轮廓为界,而不设色彩的过渡。近景处,画家着重以石青和朱砂点染岸上几株树廖廖的叶片,形成蓝与红的鲜明对比。色彩的冲突和对比使画面具有夸张而独特的风格,表达了新时代家乡山水日新月异的变化。
总之,杨俊甫在他的艺术创作和实践中,一方面吸取禅理哲理,追求自然本真的艺术精神;另一方面又以禅定的原理,体验从材料与绘画对象的“物象”到画家内在“心象”与“墨象”的相结合,从而跨越绘画的三重境界。这种用自然材料对自然山川的描写,最终落实在对自己心灵的表达上,通过坚硬冰冷的岩石颜料,转换为有温度、有人情的自然色泽,营造出空灵的意境与冷远的禅境。这种“冷”、“远”更符合色空观相的禅理。在“青绿世界”中的他随性挥洒,自由驰骋,应形象物,意象万千,开创了禹州岩彩绘画(画圣岩彩)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