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柿”业助农增收

工人正在晾晒削好皮的柿子。

眼下,正是柿子成熟收获的季节。在磨街乡刘门村,4800多亩柿子喜获丰收,一幅金秋好“丰”景铺展开来。
走进刘门村柿子种植基地,浓浓的柿香扑面而来。只见一颗颗沉甸甸、圆润饱满的柿子挂满枝头,犹如一盏盏小灯笼点亮了果农的心田。村民们趁着晴好天气,穿梭于柿树之间,熟练地摘下一个个熟透的柿子,果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一片祥和。
刘门村地处我市西部山区,有2000多年的柿树种植历史,是有名的柿子之乡。“俺们村海拔高、温差大,土壤富含矿物质,非常适合种植柿子。”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亮说,正是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刘门柿子“甜度高、口感好、品质佳”。
“我种了20多亩地的柿子树,今年长势非常好,果子比往年都好多了,一亩地产量在5000斤到6000斤,按一斤2.5元计算,一亩地的柿子能卖一万二千元到一万五千元。”果农方晓辉扳着手指算起了“收入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刘门村曾是个日进斗金的“煤矿村”,后因资源整合、煤矿关停而成了省定贫困村。趁着脱贫攻坚的“东风”,刘门村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以村集体企业为主导,带动村内相关经营主体,按照“种植技术统一、加工标准统一、包装品牌统一、销售模式统一”的原则,大力发展柿子种植加工产业。目前,全村柿子种植面积达4800多亩,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实现了柿子产业和生态旅游的初步融合,逐渐闯出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原先的50亩发展到现在的4825亩,我们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品种也越来越多,有甜柿、早秋、大禹尖柿等品种。我们不光有柿子、柿饼,还有柿子醋、柿子酒、柿叶茶等,柿子产业链不断延长,老百姓的人均收入也从以前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0多元。”李海亮的话语里是掩饰不住的喜悦。
走进村头的禹州市柿柿如意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柿子加工基地,同样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对一筐筐柿子进行分拣、过磅、削皮等工作,削好皮的柿子被立刻串起来悬挂在通风干燥的场地里,通过当地特有的工艺再加工做成风味独特的柿饼。
当地柿子种植不仅为周边群众就业务工增添新渠道,还通过传授种植管理技术带动周边更多的群众发展种植。
近年来,磨街乡以刘门村为依托,辐射带动黄沟等周边6个村发展柿子种植7000多亩,切实增加了群众收入。
“磨街乡牢固树立产业兴乡战略,大力发展柿子、中药材和红薯三粉产业等主导产业,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撑、服务业为延伸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接下来,磨街乡将牢固树立科技兴农战略,通过与上级农业林业部门结合,大力推动科技下乡,特别对刘门柿子产业进行扶持,通过科技增加生产力,真正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磨街乡副乡长李彦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