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呈现大河治理的时代新篇章

治理好黄河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一个梦想,然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开启了“人民治黄”伟业。在党的领导下,沿黄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开拓创新,这个梦想才终于变成现实。李恒昌的《大河赤子》艺术再现了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小说中主要人物张五魁熟知几千年来几经变换的黄河流路,明晰黄河入海口的千年沧桑之变,总结出中国历史上治理黄河的三大发展阶段,认识到“每一次治理黄河都是一次新的探索,也是一个新的进步”。他带领一班人,打破水利专家“黄河口稳定三十年不可能”的既有结论,在莱州湾发现M2无潮点,巧用潮汐原理和海动力输沙入海,成功“锁定”黄河入海口,创造了大河治理的中国经验,确保顺利建立新型海滨城市渤海市和利华油田安全健康发展,以一颗赤子之心续写了黄河治理的时代新篇章。
全书的结构简单来说是双线交叉叙述,将当下的黄河治理与张五魁的成长经历约每隔两章交替进行,将治理黄河的宏大历史叙事与细碎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呈现出现实与历史交相辉映的特征。作品在治理黄河的主要叙事中,同时贯穿家乡“百年大槐树”的守护、“黄河滩区”槐树庄整体迁建和脱贫攻坚追求共同致富等故事,展示了新时代黄河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壮美历程和奋斗画卷,表现了黄河儿女守正创新、勇于担当、踔厉奋发的精神风貌。
小说中关于黄河的地理、人文、历史、文化知识和数据丰富翔实,治理黄河的俗语、民谣与故事信手拈来。如黄河里捞石狮子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走过一段弯路的历史,“黄河一号”吸泥船与“黄二代”的感人事迹,横贯全书的老槐树的故事等。作者巧妙地将历史融入小说叙事中,营造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增强了小说的历史厚度,使这类宏大主题叙事更加活泼生动,也能够深化小说的内涵与主题。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是构成故事的重要因素。这部作品不仅重点书写了张五魁这一英雄个体,也塑造了以王长河、张英、张虎林、李小叶、张志善、李士远等为代表的“黄河人”群像,他们中有基层干部,有教师,有工人,有农民,既具有新时代中国人民风貌的共性,又呈现出黄河岸边人民的独特气质。黄河口河务局局长王长河是一位黄河抢险专家,擅长“黄河号子”,是“黄河民间文化”的传承人,他倒在了治理黄河口的特殊战场上;村主任张虎林由“一心想着发家致富”的普通村民,成长为“帮助全村人共同致富”的带头人;油田职工李小叶在面对“退油井”等涉及切身利益的事情时,虽有彷徨与纠结,甚至争吵,但最终能够顾全大局,支持丈夫张五魁工作等。这些人物,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亲切可感,真实可信,闪烁着时代与人性的光辉。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需要通过独特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与深刻的意蕴来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大河赤子》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呈现出一种朴素的审美风格。《大河赤子》的语言与叙事风格,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甚少雕琢修饰。全书共四十六章,每章的标题都是口语化的,并不刻意设置,以四个字为主,少则三个字,多则七个字,简单随意,不拘一格,同时又能精准地概括本章的情节与内容。
小说叙事总体上都是通俗的生活语言,有时根据对话表达的需要,还会出现一些方言俚语,如“这个不兴替的”“这事儿,找他保准行”“拉闲呱儿”等,充满独特的乡土气息。张五魁常会有感而发写下打油诗,通俗有趣,对形象塑造与主题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黄河号子”,当地居民经常触景生情,即兴创作,小说第四章与第四十三章就描写了张五魁与王长河一班人一起喊“黄河号子”的场景:“黄河人哎,真好汉哎!天不怕来,地不怕来!哎嗨,哎嗨,哎嗨……”“母亲河哎,是亲娘哎!为了您来,死不怕来!哎嗨,哎嗨,哎嗨……”大白话似的语言充满了力量,具有独特的语言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大河赤子》的景物描写也有其独特风格。如小说开篇大雨滂沱,黄河入海口被堵时的情景:“洪峰像一条苍老的巨龙,碰头,摆头,掉头,呻吟着,怒吼着,游动着,仿佛在寻找可以跑出去撒野的出口,似有满腔的无奈和不甘。”对大槐树、银杏树“旺盛的生命力”的描写:“在漫长的历史中,春秋交替,朝代更迭,潮起潮落,大树可谓历经沧桑。狂风试图刮倒它们,雷电曾想击倒它们,干旱曾要窒息它们,地震曾欲摇撼它们。然而它们始终没有倒下,而是像巨人一样,双脚始终踏在坚实的大地上。”这类关于黄河与黄河岸边的景物描写时常点缀在小说中,或营造环境气氛,或暗示情节发展,或烘托人物形象,或表现时代精神,或抒发强烈感情,或揭示主题内涵,自然贴切,意蕴深厚,在小说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最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清明上河图”,更是一幅壮丽开阔的“千里江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