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明珠

来到磨街乡刘门村的时候,已是深秋季节,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
“七月大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透皮。”柿园里,一串串、一嘟嘟的柿子吸饱阳光,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大大方方看着来人。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几枚柿子掩藏在叶子里向你偷笑呢。旁边,几株柿树因今年的丰产笑得弯着腰,不得不递上一根“拐杖”,这才挺起了身子。微风吹来,柿树们翩翩起舞,像一个个身姿曼妙的姑娘,洋溢着青春的光彩。欢快的鸟儿也来赶热闹,这里叽叽喳,那里嘟嘟啦,弹奏着山乡丰收的交响曲。
走进柿园里,我伸手摸摸柿子,觉得挺生硬的,还有一二十天就该摘收了,到时能长熟?陪同我们一行的是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亮,他看我一脸疑惑,连忙解释,这些天天气晴好,白天温度高,夜晚较凉,昼夜温差大,就靠这段时间骤热骤冷来大幅度增加柿子的甜度。“霜降”后,柿子陆续下架,那时的柿子似蜜一样甜。
在柿园里,遇到种植户袁国长,60多岁,黝黑的脸上喜洋洋的,双手上布满老茧,一看就是农田老把式。袁国长说几年前他参加了村里组织的柿子种植培训班,试着承包了十多亩荒地,栽种上柿树苗,平时自己管理,有不懂的地方向专家们请教,慢慢地就热上了这一行。今年风调雨顺,再加上本人重视田间管理,今年柿子获得大丰收。自己家的15亩柿子地,每亩平均摘收3000斤的话,那就是45000斤柿子呀。说到这里,袁国长的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俺村群众能够过上好日子,得感谢村干部们,特别是李支书,是他们引着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当谈起今天的幸福生活,袁国长一个劲地夸赞村干部们。
海亮书记接过话茬介绍,刘门村曾经是典型的资源型村庄,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村里的小煤矿关停,以采矿为生的村民失去经济来源,生活较为困难,2014年该村被认定为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为谋求转型发展之路,村“两委”班子结合有柿子种植的传统历史,组织人员多次去陕西富平、山东青州等地考察,引进柿子新品种,设立柿子试验田,经过多次实践,2015年底实验成功。2016年以来,刘门村大力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先后成立4个合作社和“柿柿如意”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推动农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发展。经过多年滚动发展,目前全村种植柿子4800多亩,研发柿子品种20多种,开发烘柿、柿饼、柿叶茶、柿子醋等系列产品,以柿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初步形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先后被授予“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等称号。
一阵秋风吹来,一株株柿树哗哗作响,漫山遍野的柿子好像盏盏红灯笼,点燃了秋意盎然的山岗。
再过一二十天,就要收柿子了,那是刘门村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刻。全村老少全部出动,上树的上树,挎篮的挎篮,装车的装车,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像是在准备一场隆重盛典。那一车车红彤彤的柿子,映红了村民的笑脸,也映红了村民的幸福生活。
下架的柿子,村民们会挑出又大又鲜的送到村加工厂,经过选果、削皮、晾晒、捂霜等传统工艺,就制成了风味独特的“刘门柿饼”。那柿饼色泽金黄,挂着白霜,轻轻掰开,里面色如琥珀,丝丝绵长,吃起来软糯香甜,甘爽不腻。打下来的柿子和柿叶,也不会扔掉,经过工厂师傅们的加工,华丽“变身”成柿子醋、柿叶茶呢。
听海亮书记说,每年的柿饼都是抢手货,一些客户早早地下了订单,生产多少就能销售多少,根本用不着做广告促销。听着村干部自信的话语,能想象到“刘门柿饼”的硬核品质和诱人魅力,不禁让人羡慕几分。
当问到村里今后发展打算时,“我们将以创建国家级产业示范园区为抓手,从规模、质量、管理等方面做强柿子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做优柿子品牌,建设柿子文化园和柿子文化馆,带动周边发展万亩柿园,把刘门村打造成‘中原第一柿子村’!”海亮书记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说。
站在山上往下看,引人注目的是村部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还有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民舍和干净、整洁的村干道,还有村小学、敬老院、文化大院等建筑,以及树荫下几位吹拉弹唱的悠闲老人。远处,是顺着山路向上攀爬的一辆辆轿车和一拨拨游人。
就要离开刘门村了,回首望去,一片片柿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浩浩荡荡,翻滚着层层绿色的波浪。那些挂满枝头的柿子,呈现出一种迷人的风韵,阵阵秋风吹来,似乎能闻到远处飘来的芳馥。此时,和煦的阳光洒满山野,千峰竞秀,万壑争奇,烟岚迷蒙,气象万千。如此秀美的景色,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该是多么幸福呀。此时,我不禁想起了“柿柿如意”这个名字,“柿柿如意”,事事如意,富有灵气的刘门人,起这样一个美好寓意的名字,再加上勤劳能干,难怪各项事业一帆风顺、万事顺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