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让禹州更“新”

冬日清晨,寒风习习,但在市区颍河湿地公园内,仍有不少市民在此锻炼身体,或散步、或慢跑、或打上一套太极拳……
“现在咱禹州的环境好呀,到处都是广场游园,早、晚只要天气好,我肯定是要出来转一圈的,唱戏、下棋、锻炼身体,美得很。没成想,老了老了还能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正在颍河湿地公园散步的李大爷笑着说。
据李大爷介绍,他是颍川街道十里社区的居民,这几年社区的变化,城市的变化,常常让他感叹不已。背街小巷从以前的“脏乱差”变成了“洁净靓”;过去“老破旧”的小区经过改造又重焕新颜,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宗旨,推动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进一步补齐城市短板,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承载力,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建设“工业强市、文明新城”,全面打造现代化中等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城市品质焕新:
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这次我们对背街小巷的改造提升,不仅注重‘面子’,把路修好修通;还坚持抓好‘里子’,想方设法把污水管网打通,让群众出行更便利。”市住建局城建股副股长朱长江介绍,自项目实施以来,市住建局将地下管网改造作为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任务,全方位谋划更新老旧管网、疏通排水管网,提升城市排水行洪能力。
据了解,2024年,我市共组织实施65个城市更新项目,涵盖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城市路网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多方面。
在今年9月底刚刚完成的苗场巷、新村巷、白家门街、洪山庙街等一批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不仅对道路进行铣刨铺油拓宽,而且完善排水提升,规划人行通道,让附近居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城市更新带来的红利。
“十几年了,以前一走到这背街小巷里就害怕,路面坑坑洼洼的不仅走着难受,而且遇到下雨天还有很多积水,一不小心就弄脏衣服,烦人得很。不过,现在好了,路平了、宽了,不仅电动车能过,小汽车也可以过了,上下班也方便了。”住在苗场巷的居民孙女士向我们讲述着项目提升带来的便利。
随着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我市地下管网改造的逐步完善,排水管网安全隐患得到进一步消除,也使道路积水和内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市安全发展的市政设施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城市面貌焕新:
既有“颜值”又有“品味”
绿树成荫的人行道,花香鸟啼的公园,错落有致的亭台楼榭……
“景不断线、绿不断链、有路皆有景”的绿化格局不仅为城市增加了“颜值”,更提升了“品味”。
近年来,我市园林绿化中心为进一步提升景观品质和城市形象,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巩固城市绿化成果,秉承着“季季有花,一步一景,景景相连”的原则,打造宜居之城,不断增强市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我们聚焦城市精细化治理,以背街小巷为切入点,今年重点对兴禹路、文化路、民治路等路段进行绿化改造提升,实现‘内外兼修’。同时,对公园、游园进行规范化管理,完善日常养护,注重绿化色彩搭配、高低配比,实现‘处处是景、一步一景’的绿化布局。”市园林中心副主任张军超介绍。
目前,我市有公园游园71个,城市绿地面积1746.6万平方米,绿地率达 36.05%,绿化覆盖率为43.5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35 平方米。“开窗见绿、推门入园”已成为居民生活的新常态。
城市管理焕新:
既有“底色”又有“亮点”
“基础设施”是一座城市的“底色”,完善基础设施让城市变得更美好;而“文明”是一座城市的亮点,文明让城市变得更出彩。
一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城市更新与文明城市有机融合,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服务功能、打造宜居环境等,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力打造功能完善的文明城市,让我们的城市既有“底色”,又有“亮点”。
“现在出门明显感觉乱丢垃圾、乱闯红灯、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少了,交警、城管在执法时也更柔和了,社区邻里的相处也更和睦了。”家住阳光小区的王女士谈及城市文明赞叹道。
文明城市,不仅体现在市民的文明素养里,更蕴含在不断完善的公共服务之中。城市更新不仅关乎城市的空间再造和功能提升,更是对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一次全面优化和升级。
近年来,我市以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单元,从群众最关心关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入手,在社区中心配置学校、医疗服务机构、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专项运动场地等设施,补齐公共服务功能缺口,形成“15分钟生活圈”,不断提升居民生活获得感、幸福感。
城市更新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如今,随着城市更新项目的深入推进,禹州也在不断更新,向着构建宜居、韧性、智慧的美丽城市持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