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久远的医药传奇(一)

—药王孙思邈与千年古刹金仙寺的渊源


    孙思邈, (581年——682年)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人称“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时因病学医,后终成一代大师,其博识涉经史百家,兼通佛典,晚年隐居华原五台山(今陕西铜川药王山),修身养性、著书立说、治病救人。孙氏著述颇丰,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养生铭》等医学养生著作。此外,孙思邈还撰写了《丹经》、《摄生真录》、《福禄论》、《五兆算经》和《明堂经图》等著作,孙思邈传世著作达77种,加上一些节本共86种,在医学史和道教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其著作《大医精诚》被称之为中华医学宝典中最为典范的一部医德著作,深刻蕴涵了中国医学人文思想与精神,孙氏本人也被世界医学界称之为与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齐名的医德名人之一。
    怀着对医圣万般崇敬的心情,我期待去寻觅一下现实天地中是否有仙缘的足迹遗留。
    在莽莽伏牛山麓余脉,笔架山的山坳里,有一处久已毁坏的寺院,破败的遗址附近,残存有一方清朝康乾盛世时的重臣李卫所立石碑,铭刻文字通俗易懂,记载的是这个寺院(金仙寺)被毁又被重建的经历始末。据碑文记载,一位神仙般的老人曾经在这里活动过,他就是药王——孙思邈。
    “这就是药王的药蝉。”2014年9月 19日上午,我们看到了黄布包裹的一件牛角尖型的桶状玉质器物,正面上半部分是一个大耳老人的头像,下半部分则更像是铲子,背面俯看是一只蝉,玉质古朴无华,纹理清晰透亮,中间似乎浸润有药沁,底蕴泛着深厚的光泽。药蝉现在的主人叫张国卿,他同时珍藏还有药王居于寺庙期间所著的医药著作《寺院真言方》。
    “一看到这个玉器,就觉得很奇特,它不是平常的玉佩,看样子很古老,感觉很厚重,真的没想到是药王曾经的随身之物。”市政协科教文卫组委员会原主任尹建超很惊叹地告诉我们,值得去深入了解一下。
    2014年9月26日清晨,我们一行人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决定去探访三峰山中神秘而未知的药王停留之地。
    疏林薄雾中,村庄时隐时现,两台黑色越野车驶过三峰山脉崎岖的山道,在一处山坳中,我们下车看到一片杂草丛生的地方,这里就是金仙寺遗址。
    踏着挂满露水的深草,我们开始在遗迹中搜寻,尽可能地寻觅、发现遗址中残存的历史痕迹。
    在碎石堆中,我们找到了一些牛头般硕大的瓦当兽首碎块。“这是房顶兽头,这是胡须。”尹建超激动地向我们介绍,“从这么大的房脊神兽可以推想当时寺庙的建筑规模多么宏大。”
    正说话间,只听“轰隆”一声,旁边崖头突然坍塌下来,崖壁半腰竟然露出一个葫芦样的石块。
    “药葫芦!我们见证奇迹了!”看到这情景,同行的药蝉和《寺院真言方》现在的主人张国卿激动万分,边说边在草丛里急急寻路向“药葫芦”奔过去,攀上去仔细查看起来。
    同行的摄像师用摄像机记录下了崖头崩塌留下的新印迹。“这是药王现他的灵气呢!太巧合啦!刚好这时候显现,这事解释不了,咋解释,只能说药王孙思邈真的在这个寺院待过。”
    看到大家惊奇不已,张国卿兴致更高了,如数家珍:“孙思邈选择这个地方不是偶然的,我们这里确实有一些奇特的地方,比如,长出来就能吃的甜柿,还有刺是倒着长的酸枣,还有四季都开花的蒲公英,这些都是我们这里特有的。
    果然,在青色的翠草中,春日才有的蒲公英花在这里竟然遍地可寻,并且长着稚嫩可食的花蕾,在露珠的滋养下,在秋风的轻抚下,展现着春天的姿颜,不得不让人惊叹自然的神奇。天与地,你把秋赐予了这方泛着黄黄的秋色里,却又悄然把春也藏在了这方原野。莫非,这里真的就是仙人居住的场所?不然,怎么能把春和秋这两个季节拉到一个地方里来呢!
    笔架山又名三峰山,位于禹州市区西南方十公里处,由连绵的三座山峰得名。据史书记载,舜时洪水泛滥成灾,平地水患肆虐,三峰山因地势高而未被水淹没。后来,大禹于山峰之北挖沟排洪,开渠形成清澈甘甜的颍河。
    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此,并把都城从今登封市告成镇迁到如今的阳翟,也就是现在的禹州市,为千百年来保存和发展华夏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