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树成了“摇钱树”

又是一年柿子红。日前,在磨街乡刘门村路边的几处柿子凉棚里,村民们正在往车上装晾好的柿子,忙着向柿子加工厂运送。
“刘门柿子如今可不愁卖!”村民刘沫笑着说,他们种植的柿子个儿大、产量高,还特别爽口。
刘门村地处禹州市西部山区,海拔高、温差大,土壤富含矿物质,有2000多年的柿树种植历史,是有名的柿子之乡。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刘门柿子“甜度高、口感好、品质佳”。
“现在天气不算冷,晒柿房的温度有些高,需要开风扇降温。再有一个月,柿子水分蒸发干了,就可以下架了。”村民高景超说,以前他和其他村民一样,靠在村里的煤矿打工生活。自煤炭业不景气之后,他就加入了村里成立的众颖种植合作社,通过种植柿子走上致富路。
近年来,磨街乡刘门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措施,大力发展柿子产业,不仅使沟壑山岭全部披上绿装,而且带领村民从山坡上、沟坎边的柿树上找到了出路。
村里先后成立4个农业合作社、一家家庭农场和禹州市柿柿如意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让村民以土地流转形式加入合作社或公司,建立起“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并陆续培育出尖柿、黑柿、水果柿子等20多个品种。
为将柿子“吃干榨净”,刘门村还延伸出烘柿、柿饼、柿叶茶、柿子醋、柿子酒等多种产品,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条,打造刘门“柿”业。
在柿子成熟季节,刘门村举办“中原柿乡、魅力刘门”柿子文化旅游节和短视频大赛,千亩柿园开放,游客云集。该村让游客以自主采摘方式体验田园生活,每年销售各类新鲜柿子产品20万公斤,收益100余万元,形成了集柿子全产业链和特色旅游于一体的山村产业经济。
刘门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亮介绍,现在村里90%以上的群众参与到柿子产业中,并辐射带动黄沟等周边6个村发展柿子种植7000多亩。柿树成了“摇钱树”,柿子种植让村民在家门口有“柿”业、有钱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