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泥”:匠心抟土化神奇

11月29日,初冬的暖阳洒满浅井镇扒村。
在位于该村的东张窑瓷业有限公司,制瓷艺人边继伟正忙着揉泥、拉坯、修坯。不一会儿,他手里的“一把泥”变成了一个竹节杯。
扒村古称“东张镇”,享有“瓷都”的盛名,与有“钧都”之称的神垕镇相映生辉。“我小的时候,‘白地黑花瓷’碎片随处可见。”40多岁的边继伟说,他是土生土长的扒村人,对于制瓷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2000年前后,边继伟开始收集扒村瓷和钧瓷的瓷片及实物资料,研究学习,并走进知名窑口进行文化推广和创作实践。多年的“捏泥”经验,让他有了建立自家窑口发展家乡瓷业的想法。2021年,他在扒村窑遗址建立窑口,以“东张镇”为名,建立了东张窑。
“虽然扒村瓷多为‘白地黑花瓷’,但扒村窑同样出土过钧瓷的完整器和碎片。”边继伟说,建窑之初,他就确定了“融合扒村瓷和钧瓷特色”的传承创新之路。
众所周知,烧制钧瓷与扒村瓷的气氛要求不同,一个需要氧化火,一个需要还原火。认真思索、勇于尝试,是边继伟烧瓷的风格。他尝试使用不同的烧制方式,通过改变窑口的升温曲线、进风大小和气氛环境,同窑烧制钧瓷和扒村瓷。
为此,他在烧制钧瓷时放入扒村瓷,在烧制扒村瓷时放入钧瓷,通过对比两种瓷器的烧制技艺,总结不同气氛对器物成色的影响,取得了“一窑双器”的窑变效果。
在边继伟看来,烧制瓷器最怕烧“催”(窑变效果不理想),但“催”得好才能烧出珍品。为了追求“催色”的自然效果,他不断尝试猛火、柔火等烧法,调整转火温度和烧制时间。
经过了上百次的观察试验后,边继伟最终发现了规律,那就是在烧窑的氧化与还原过程中,各种温度、流速和气氛都不一样的窑炉空间里,窑中不同部位的瓷器也会有不同的变化。他根据这一简单的道理,把一种瓷器上的两种不同釉的器物,放在窑内特定的可以出现不同效果的位置上烧制。
“看!这件作品,既有钧瓷的神奇窑变,又有扒村瓷的‘白地黑花’。”边继伟介绍,这种瓷器是扒村瓷和钧瓷制作技艺相互融合的“一器双色”作品,瓶身为手工制作成型,以扒村瓷“瓷上水墨”绘画工艺进行手工雕刻,雕出如意祥云图案,然后用扒村瓷化妆土进行填充,表面再施以钧红釉。通过对施釉厚度和烧成方式的把握,在传统的钧红釉器物上呈现扒村瓷的装饰材料和艺术风格。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在一件器物上欣赏到两种瓷器的艺术效果。
有关业内专家看了边继伟烧制的此种瓷的实物后表示:这种一瓶兼两种瓷特征的创新“瓷”不仅是钧瓷的又一次创新,也是扒村瓷开拓性的进步;两瓷把各自的特点集中在一起,融入一个瓷面上,也是瓷界大师们在继承优秀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守旧、不照搬,勇于创新的具体实践,达到了更加符合人们欣赏要求的艺术效果。
当下,围炉煮茶成为年轻人热衷的社交方式之一。敏锐的边继伟也觉察到了商机,专门开发了明火炉、紫砂壶等产品,并推向市场。同时,他还开设抖音账号,分享瓷器制作技艺,让更多群体认识瓷器、了解瓷器。
“这么多年,我一直都在和‘泥’打交道,我深知其中的精妙。今后,我要尽最大努力,把勤奋、坚持、汗水融入每一件作品,把对瓷器的无限热爱和工匠精神灌注在制瓷事业中,让凡土幻化出无限神奇。”边继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