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本草中蕴含的精彩
《本草博物志》一书是王家葵教授从事中药及中药典籍研究20余年的心得,全书收录了作者81篇随笔,这些作品借助古代文献资料,对本草基原(科属)进行了抽丝剥茧式的考订,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同时,作者还运用现代科学知识,解析历史上本草留下的种种疑案,在帮助人们解疑释惑的过程中,为普通读者了解中药及中药典籍打开了一扇窗户,也让人看到蕴含在本草中的精彩。
在《采采卷耳》中,作者从《诗经·周南》那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说起,然后告诉人们,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将外来植物——菊科属苍耳,与先秦诗人吟咏的石竹科卷耳混为一谈。作者特别指出,苍耳植株各部位,尤其是果实与幼芽,含有苍耳毒素,会引起中毒性肝损伤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所以,作者最后不无幽默地说,从安全性考虑,欲发思古之幽情,用石竹科卷耳炊饭,比采集菊科苍耳要靠谱得多。自从屠呦呦教授因发现和研制了青蒿素而荣获诺贝尔奖之后,很多人都以为青蒿素一定是从青蒿中提取来的。所以,作者在“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一文中,对此进行了严肃的考订。作者首先指出,其实,我们通常说的青蒿中完全不含青蒿素。接着通过引用《救荒本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神农本草经》关于“蒿”的记载后写道,回顾青蒿的历史,“蒿”在古代是一大类草本植物的泛称,入药则有艾蒿、茵陈蒿、马先蒿等,这些大都是菊科蒿属植物,青蒿亦其中之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首次在“青蒿”条外分出“黄花蒿”一条,而只有这种“黄花蒿”,才能提炼到青蒿素。这番有理有据、丝丝入扣的考证,不禁让人们恍然大悟!《本草博物志》一书以现代科学知识为抓手,解析历史留下的疑案,起到解疑释惑的效果,为人们认识中药及中药典籍,打开了一扇窗户。在《高高的树上结槟榔》一文里,作者对喜欢咀嚼槟榔的习俗展开了回顾:嚼食槟榔的历史起源于汉代,而以宋代最烈,还出现了不少咏槟榔的诗,连苏轼也写出了“暗麝著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的诗句。宋人罗大经在所著《鹤林玉露》中,对嚼槟榔后人的状态进行了描述:“每食之,则醺然颊赤,若饮酒状。”为何热衷嚼槟榔呢?人们认为能够“避瘴疠”。最后,作者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提醒人们,嚼食槟榔只是人类嗜欲之一种,根本没有“避瘴疠”的功效;同时,槟榔碱是一种致癌物质,可显著增加口腔和头颈肿瘤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本草博物志》一书虽然是中药及中药典籍研究的专业读物,但作者却跳出本草的范畴,在行文中大量引用诗文、传说、民俗等来解析中药及中药典籍蕴含的精彩与奥秘。如《手把芙蓉朝玉京》一文,作者在介绍芙蓉这种植物时,除引用《本草图经》《本草纲目》等专业图书,对芙蓉的品种、药用作用等加以阐释外,还先后引用了屈原的《离骚》以及李白、王维、柳宗元、张立、白居易、徐铉、陈述等人的诗句,为这普普通通的本草增添了文化的内涵!又如在《诸葛故事》一文里,作者在介绍“芫菁”这个植物的药用作用时,先是从一个叫“诸葛行军散”的药方说起,继而引用了蔡东藩《后汉演义》中对“诸葛行军散”的描写,继而又引用了《刘宾客嘉话录》以及清人的诗歌,为一味平平常常的中药赋予了神奇的色彩!
正是大量历史、文学、艺术等知识的运用,才让枯燥的专业文本,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广征博引的解析,蕴含在中药及中药典籍里的精彩,自然而然便流光溢彩,活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