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是对中医药学文化地位的精准论述。那么中医药这把钥匙是由谁打造的呢?笔者认为首先就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学的经典,它的诞生宣告中医学的正式形成,是中医学的开山之作,排在中医四大经典的首位。它还是第一部养生学的宝典,第一次系统讲述了养生理念和方法,不仅讲怎样治病,而且讲怎样不得病,就是在没有得病的时候就预防它,这叫“治未病”。《黄帝内经》是第一部生命的百科全书。除了医学外,《黄帝内经》还讲了天文、历法、物候、地理、心理、社会等各学科知识,但所有知识都是围绕“生命”展开的,充满了人生哲理,所以它是教人健康快乐长寿的生命百科全书。
这本书采用黄帝和岐伯等大臣相互对话的形式,非常亲切轻松,仿佛两个人在聊天。考察书中的用字音韵和学说原理,可以发现这本书不是一时之言,也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虽然有形成于战国时期的篇章,但最后汇编成书是在西汉时期。
《汉书·艺文志》最早收录《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了西晋,有个叫皇甫谧的人第一次提出《黄帝内经》由《素问》和《针经》(也就是《灵枢》)两个部分组成,两部分各为九卷,合起来就是十八卷。《素问》主要是讲人体生命的基本原理。《灵枢》主要讲针灸、经络方面的问题。
理论精华:阴阳调和,五行致中
《黄帝内经》的理论精华可以概括为“阴阳调和,五行致中”。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是完全相通的,这种价值观转换为中医整体调和的思维方式。因为中医药最贴近百姓生活,通过体验中医药就能了解中医思维,进而了解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以我们说用中医药这把“钥匙”就可以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大门。
《黄帝内经》提出“天人相参”的命题。认为天人是同构同序的,人体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是相互对应的,人体生理功能节律、病理变化周期与天地自然四时变化的节律周期是一致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人体生命和宇宙自然是靠什么构成一个整体的呢?是靠“气”。“气”是《黄帝内经》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字。按照气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和不同功能,可以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黄帝内经》认为“气”是宇宙万物包括人体生命的本原。《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在天地之间,必须要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滋养才能生存。
《黄帝内经》用阴阳五行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阴阳其实就是两种气——阴气和阳气。五行是对“阴阳”的进一步分类。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界基本物质,其实代表的是五种不同功能属性。《黄帝内经》用五行把天地自然分为:五时、五方、五谷、五色、五味、五气等。同时,把人体也分成:五脏、五腑、五体、五窍、五志、五神等。两者一一相对应。然后用五行相生相克说明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用五行的相乘相侮(过分的生克)说明人的病理情况。
《黄帝内经》十分有趣地把人体看成一个国家,心就是国王,肺就是宰相,肝就是将军。将人体生命以五脏为核心分成五大功能系统。五脏(肝心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构成阴阳表里关系,通过经络的沟通,联系筋脉肉皮骨及目舌口鼻耳等组织,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黄帝内经》第一次系统记载了经络系统。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十二经脉、十五络脉等构成人体功能调控系统。
实践精华:治病求本,未病先防
《黄帝内经》有一句名言:“治病必求于本”。也就是要在复杂的各种临床表现中,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然后采取正确方法解决这个根本原因。治病的根本就是“阴阳”。一个健康人的状态是阴阳调和平衡的,如果打破这种平衡导致阴阳失调就会生病;医生治病就是要调和阴阳,也就是将失调的阴阳恢复到平衡的状态。
《黄帝内经》诊断疾病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四诊,也就是“望、闻、问、切”。望诊是观面色,看舌苔。闻诊是听声音,闻气味。问诊是询问病人发病的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情况。切诊是按压病人脉象获得诊断信息。这些都是通过由表及里的方法认识体内病变情况。
《黄帝内经》重视对病因的分析。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是很多的,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致病,这是外因;一类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致病,这是内因;还有一类是饮食起居不当、过度劳累等引起的疾病,这叫不内外因。
治疗疾病的核心方法是辨证施治,通过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给出中药配伍、针灸配穴以及各种合适的治疗方案,最终达到阴阳的中和协调。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治未病”,也就是在没有生病的时候就注意预防,从而不生病。《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就提出养生的一条总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要效法阴阳的变化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然后讲养生有四个重要方法,那就是:“食饮有节”,饮食要节制,要合理搭配;“起居有常”,起床、睡觉等日常活动要有规律,要跟大自然的规律一致;“不妄作劳”,运动与劳动要适度,不能太过分;“形与神俱”,外形与精神要结合起来,尤其要保持精神安宁、情志平和。
另外,《黄帝内经》“调和致中”的理念和方法不仅可以用于治病,而且可以用于治家治企治国,这就是“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