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南山下 豆药功效佳

——诗词中的“豆”及其药用价值

芰荷香外一声蝉。风撼琅玕惊昼眠。刻烛题诗花满笺。小神仙。对倚阑干月正圆。
这首《豆叶黄·芰荷香外一声蝉》是宋代词人吕渭老的作品,描写荷塘月色下的诗意生活,词牌名《豆叶黄》即来源于此。豆为五谷之一,种类繁多,如大豆、绿豆、白扁豆等,既是营养丰富的食材,也是治病救人的良药。

健脾益肾大豆佳
《素问》曰:“五谷为养。”经常食用大豆,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缓解疲劳,预防骨质疏松,缓解沮丧、抑郁情绪等。按照颜色不同,大豆可分为黄豆和黑豆。黄豆长于健脾,多用来食用;黑豆长于益肾,食药两用。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节选自晋代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黄豆味甘,性平,归脾、心、大肠经,具有健脾利水、宽中导滞、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食积泻痢、腹胀食呆、脾虚水肿、疮痈肿毒、外伤出血的治疗。元代《日用本草》载:“(黄豆)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治肿毒。”明代《本草汇言》载:“(黄豆)煮汁饮,能润脾燥,故消积痢。”
“莫嫌豆腐只寻常,法始淮南旧汉王。揭以薄皮真可喜,醉将烧酒复何伤。赤疼既好医时眼,青肿尤堪治杖疮。气发肾间多中毒,杏仁莱菔力堪当。”(清代赵瑾叔《本草诗·豆腐》)豆腐味甘,性凉,归脾、胃、大肠经,具有泻火解毒、生津润燥、和中益气的功效,用于目赤肿痛、肺热咳嗽、消渴、休息痢、脾虚腹胀的治疗。
“豆卷甘平,内清湿热,外解表邪,湿热最宜。”(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大豆卷》)大豆黄卷为大豆的成熟种子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味甘,性平,归脾、胃、肺经,具有解表祛暑、清热利湿的功效,用于暑湿感冒、湿温初起、发热汗少、胸闷脘痞、肢体酸重、小便不利的治疗。《神农本草经》将大豆黄卷列为中品,载其“主湿痹,筋挛,膝痛”。
清热解毒话绿豆
“绿豆堪夸有好颜,食中要物制多般。凉生枕上尤当用,功在皮中未许删。去却浮风无疹毒,解将烦暑向清闲。搓来缕缕俱成粉,脾胃虚寒莫见颁。”(清代赵瑾叔《本草诗·绿豆》)绿豆是常用的清热解毒类中药,味甘,性寒,归心、胃经,具有清热、消暑、利水、解毒的功效,用于暑热烦渴、感冒发热、霍乱吐泻、痰热哮喘、头痛目赤、口舌生疮、水肿尿少、疮疡痈肿、风疹丹毒、药物及食物中毒的治疗。《本草求真》载:“绿豆味甘性寒,据书备极称善,有言能厚肠胃、润皮肤、和五脏及资脾胃,按此虽用参、芪、归、术,不是过也。”
“憎浓喜淡理谁参,舌本荤腥渐不堪。绿豆冷淘浇白饭,何如莱菔苦中甘?”(清代郑孝胥《食菜尾羹绿豆浇饭·其二》)绿豆甘寒,能清热解毒,以消痈肿,煎汁顿服,或生研加冷开水浸泡滤汁服,或与大黄为末加薄荷汁、蜂蜜调敷患处,可治疗热毒疮痈肿痛;配伍赤小豆、黑豆、甘草等,可预防痘疮及麻疹。
“或藏绿豆因醉翁,或杂寸膏仍缄封。三说未识将谁从,但觉色香新摘同。”(节选自宋代周必大《曾无疑以长韵送金橘时已暮春次韵》)绿豆能清热消暑,除烦止渴,通利小便,煮汤冷饮,可治疗暑热烦渴尿赤,配伍西瓜翠衣、荷叶、青蒿等疗效更加。
“绿豆甘寒解诸毒,热风消渴研汁服。更治霍乱消肿浮,作枕清头明眼目。粉糁痘疮不结痂,脾胃虚人难克伏。”(明代李梴《医学入门·食治门(谷)·绿豆》)绿豆甘寒,善解热毒,为附子、巴豆、砒霜等辛热毒烈之剂中毒及食物中毒等的解毒良药。可用生品研末加冷开水滤汁顿服,或浓煎频服,或配伍黄连、葛根、甘草同用。绿豆有一定的利水消肿之功,与陈皮、冬麻子同用煮食,或配伍茯苓、泽泻等,可治疗小便不通、淋沥不畅、水肿。
绿豆甘寒,脾胃虚寒,肠滑泄泻者不宜使用。《神农本草经疏》载:“脾胃虚寒滑泄者忌之。”
健脾化湿白扁豆
“采菽风林下,相牵绿满溪。荚应连五羖,种欲散千蹄。泣釜分头烂,悬藤入望迷。清斋堪饮啖,药裹漫签题。”(清代彭孙贻《羊眼豆》)白扁豆是豆科扁豆属植物扁豆的白色成熟种子,又名羊眼豆。因其豆脊白路形如女子蛾眉,又名蛾眉豆。农村常将扁豆种于房前屋后,嫩扁豆可作蔬菜,老扁豆可入药,诗人常因之描写田园之美,如清代曾廉《浪淘沙·蛾眉豆》:“苍翠正离披,一架秋迟,隔帘人影漫相疑。晓日妆台初画处,未上胭支。日夕劲风吹,萧索疏篱,殢人天气晚凉时。连日沈沈阴不雨,愁绝蛾眉。”
“蔓延扁豆种沿篱,入药须教炒去皮。下气和中无损胃,化清降浊好调脾。恶疮少傅(敷)痂俱落,盛暑全消泻可支。研末三钱调米饮,淋漓白带尽皆医。”(清代赵瑾叔《本草诗·白扁豆》)白扁豆是常用的补气类中药,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的功效,用于脾虚生湿、食少便溏、白带过多、暑湿吐泻、烦渴胸闷的治疗。《药性纂要》云:“凡健脾开胃之药,非香燥即辛温,独扁豆冲和而能清热健脾,与石斛相类,更多消暑之功。”
“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清代查学礼《水西庄秋日雨中四首·其三》)白扁豆能健脾化湿、和中消暑,单味煎服,或配伍荷叶、滑石等,可治疗暑湿吐泻;配伍香薷、厚朴等,可治疗暑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之“阴暑证”。
“庭下秋风草欲平,年饥种豆绿阴成。白花青蔓高于屋,夜夜寒虫金石声。”(明代王稚登《种豆》)以豆入食,营养丰盛;以豆疗疾,体泰神丰;诗中品豆,云淡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