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坡寨寻根问祖
方山镇有一个押坡寨,居住村民以押姓居多。押姓在百家姓中是一个偏性。即使是一个偏姓,在我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同样也占有一席之地,犹如夜空中众多闪烁的星辰一样时闪时烁,却从未消失过,翻阅众多资料也少有记载,在1981年群众出版社出版的新编百家姓第45页中有记录押姓为习惯用姓,但押姓的来龙去脉至今还不太明了,以至于成了押姓族人在不断的摸索着,探究着寻访着。
2021年7月的最后一个周日,几位在外地工作的同族人提前预约,一同回方山镇押坡寨去探究押姓先人祖德之地,前往的几位亢宗族人分别是方山镇押庄村押德利,方山镇押坡村押成安,方山镇押庄村押金超和方山镇押坡村押晓卫,同时还有一同回去的家属和孩子们。(注:以上几位同姓族人现均在禹州市区内居住,祖籍分别是方山镇押坡村和押庄村)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我们一行人首先驱车驶过方山镇接官亭村(本地口音念作井观贴儿)再过白庄村,在方山镇与鸠山镇搭界处的一青山绿水间我们来到一座山脚下,山路陡峭只能停车,一行人稍作整顿,继而徒步盘山而上,7月的天,骄阳似火,天干物燥,况且前段时间大雨滂沱洪水肆虐,山上本就不太平整的道路又被山洪冲刷严重,大多都有水土流失的状况,使得这段山路更加的崎岖不平,十分难行,但即便是如此怎奈也阻挡不了一行人急切探寻哪一方先祖始居之地。
第一站先探寻先祖阴居之地,一行人来到山中居中而望,眼前的这一座山三面环山坐北朝南,犹如一把巨型的太师椅,山前一片广阔平整地,而山的对面又同样有三座山,据押德利老人讲,居中的山长而平如同一张公堂书案因此称之为“桌子山”,右边的山呈山字形仿佛是笔搁一般因此唤作“笔架山”,而左边的山犹如一方巨大的寒泓而得名叫“砚王山”,据村里年长者说这个地方叫“倒碑殿”,相传有一户族人家中诞下一小儿,此小儿小小年纪却是身行极快来去无踪,人送绰号“飞毛腿”。
然而,一天晚上其父睡梦中,梦到一位鹤发童颜仙风道格的白发仙人告诉他,其儿子是晨星转世,脚底有三根毛,说到此处,天已泛白,白发老人飘然而去不见踪影,这位族人醒来后脱去小儿鞋子,发现孩子脚底下却有三根粗毛,大人心想自己家祖祖辈辈都是平民百姓,虽不求大富大贵但也不想让孩子有任何闪失,只求平平常常过日子就行!
于是趁小孩睡觉时,把他脚底的毛给拔掉了,果不其然小孩后来就再也不会飞奔了,和正常人一样,然而事有本末物有始终,小孩在转为正常人的八十八天后就殒命而亡,小孩去世后祖茔地内的碑石却不知何因轰然倒塌,据此这个地方从哪时被叫做“倒碑殿”。我们一行人在山中寻觅着探寻着传说,抽丝剥茧寻求着心中哪一丝丝迷惑,行远自迩般一步步向前一步步深入,只留下一些遗憾。
随后一行人继续西进来到鸠山镇老王沟村的张庄村东部一座叫押坡寨的山旁,相传嘉靖年间押姓祖先来到这里依山而居,到了清代年间为躲避匪患依山而建了这座石寨,因为是押姓族人建造并居住使用,因此被称为押坡寨,押坡寨下有押坡村,平时族人们都以村而居,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而寨内则存放粮食等物品,以备匪患水灾等紧急之需。
据同姓家人们说,当时建造押坡寨就是就地取材由青石垒筑建造而成,环山而建易守难攻,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寨内有石房,石器,武器等物品存放,以备不时之需。只可惜,这次的探访已不见寨墙踪影,只因为是一个小寨,且又没有文物等级,如今这座山已经被作为矿产物资给挖掘开发掉了,前几年还一息尚存的一段寨墙如今也不复存在了!
看到山体被开发利用,看到裸露的山石,内心深处顿生惋惜,痛惜这石寨毁于一旦,也没有留下碑刻传记,可惜这次探究只能也终成遗憾。
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带着一丝遗憾结束了押姓探寻行程,心中的哪份疑惑却一直在脑海中回旋,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押姓从何而来,祖根在何处,始祖乃何人,缘何聚散,又如何演变,这些疑问也成了押姓族后来人们所产生的疑惑,期待不久的将来押姓族人有更多的仁人志士来探究,来发掘,有更多的人加入追根溯源的队伍,共同弘扬押族姓文化,传承优良家风,传递向善力量,为开创押姓家族锦绣前程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