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说话,远离暴力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提到“暴力”,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对人肢体的伤害;再想一想,可能觉得还有语言暴力。比如侮辱、谩骂、讽刺、挖苦等。通过阅读《非暴力沟通》一书,我认识到,还有一些被我们忽视,或者不被我们认为是暴力的语言暴力。
该书的核心,即“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何为观察?观察就是我们看到的客观存在,也可以说是客观事实。比如:你观察到“某个学生一周迟到了三次”,这就是客观事实。如果我们找他谈心,我们只能说:“我发现你一周迟到了三次……”不建议说:“你爱迟到,不遵守纪律……”后者不是观察,而是评论。评论,特别是像“爱迟到,不遵守纪律”这样的绝对评论,对人有很大的伤害性,容易造成对立情绪。我们要学会说出自己的观察,而不是说出由观察给出的评论。
何为感受?感受是个人对某一事件、现象的心理体验。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或者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上例中,当老师发现学生一周迟到三次,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如果你说“我希望他改掉这个坏习惯”,或者说“这个学生没救了”,这都不是感受;你是在说你的希望,你是在给他下结论。感受,应该是:“看到你一周迟到三次,我很生气……”之类的话。
何为需要?需要就是自己的心理需求。很多人,面对某人某事,大多是指责、批评、抱怨、否定。忙乎半天,对方很迷茫,甚至产生心理对抗,不知道你需要什么。你可以说:“看到你一周迟到三次,我很生气,我需要你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减少迟到次数,……”
何为请求?请求他人帮助。请求他人要清楚、具体,不能使人产生歧义。比如上例,你可以说:“看到你一周迟到三次,我很生气,我需要你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减少迟到次数。请你以后上课铃声落之前进班,好吗?”
这样,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我们的说法。如果你说“你经常迟到,不遵守纪律,没救了,请你家长来”等之类的话。他会想:“我一周不就是迟到了三次吗,怎么会算是经常迟到呢?怎么就算是不遵守纪律了?就凭这我就没救了?这算是多大事呢,我不让我家长来。你如果非让他来,我就给你没完。”
这样,我们往往旗鼓难下,进退两难,有时还会造成激烈冲突。
其实,与夫妻、子女、同事、领导、下属说话,都是如此。少些抱怨、指责、评论、批评,多些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人人心里会更舒服;家庭、单位、社会,会更和谐;祖国会更加繁荣昌盛。
需要提醒的是,在别人批评、指责、评论自己时,我们也要学会反过来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有时,不回应,不说话,好像谈不上语言暴力,但是,这种冷战也是暴力沟通,不是我们希望的沟通模式。
以上认识略显浮浅。这种“非暴力沟通”模式,需要我们认真研读、细心体会、勇于实践。总之,这种沟通模式,我们很多人还没有接触到,更不用说认识它、理解它、运用它。看来,学会说话,远离暴力,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