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名于易经的五龙岗


五龙岗资料图片

    禹州北部多山岗。
    北行十二华里,见到的第一道山岗,叫做五龙岗。
    五龙岗东西走向,西起杏山渎水,东延郭连褚河,北依具茨大山,南有滔滔颍河。
    岗上有庙宇数间,名为“五龙庙”。庙观有土地几亩,民国时尚有老道经营。解放后由于各种原因,老庙荡然无存。始建於何年何月,没人说得清楚。
    上世纪八十年代,附近村民又把庙重建起来。
    建起后没几年,失火了。又经过一番努力,于原址西侧约300米处重建之。
    几经兴建,几经废颓。旧址尚存石碑两块,年久风化,字迹不清。其中一块由民国名士陈嘉桓撰文。隐隐约约,尚能知其大意。
    据说,五龙岗之名原于《易经》乾卦,分别名潜龙、见龙、飞龙、亢龙、乾龙。民间传说中,又把它们称为黑龙、白龙、青龙、黄龙、赤龙。它们各有职责,使得风调雨顺,恩泽万物。
    五龙图传统的吉祥图案,图为清雍正珐琅彩五龙戏珠盘。
    龙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力量。古人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龙的身上,故此兴建五龙庙,以求一方平安,百姓顺遂。
    庙南有一泉水,后经垒砌,形成一眼井。井水离地面不足丈许,水深不足一米。久旱而不干,久涝而不涨,始终保持原状。
    每年清明节,五龙庙有大庙会,人群熙攘,泉水足供饮用。
    每遇汛期,沟壑水涨。这眼井里的水不升不涨,更不会外溢。
    想必正因这眼神奇的泉水,才在这里选址建庙的吧。
    大集体时期,有人要利用泉水浇地,一度把井口扒开,向下又挖了几米,想让泉水顺坡南下,浇灌田地。结果,水不但没流出来,反而落了几米。
    五龙岗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霸王岗”。相传西楚霸王项羽曾在此屯兵,与汉王刘邦对阵。
    一日,霸王寻水饮马,看到岗北坡下有一条小河,便纵马而下,到了地方一看,河床竟已枯干。他不禁勃然大怒,对天大喝一声:“天欺吾也!”对地跺了一脚,吓了一声。
    这一跺一吓,竞吓出了一股泉水,得以饮马。
    从此,这条河便叫做“吓水河”。清泉常流,润泽两岸。
    霸王是否真的在此驻过兵?无从查证。
    山岗上,那股泉水始终不盈不竭,取之不尽。五龙庙的香火,也一直在延续着。
    相比而言,“五龙岗”叫起来更亲切,更顺当,这个名字传播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