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山书院
清同治11年(1873年)辛未冬峰山书院成立,院址镇地寺西花园。镇地寺位于三峰山南麓张得镇阁王村西南300米,北枕三峰山,山下有石磐河、南蹬黄土岗,岗上有禹神公路。镇地寺为三进建筑,占地15亩,始建于北宋时期。镇地寺西花园建有三进大殿,大殿雄伟壮观,一、二进大殿为过厅大殿、群厢房30多间(今现存卷棚3间)花园内花木茂盛、松柏常青。西围墙有北宋时期名相晏殊诗石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诗文。峰山书院就设立在镇地寺西花园。
峰山书院成立,现有《创建峰山书院石碑记》为证。石碑上方镌刻“有志竟成”四个大字。碑文中有“深感於此三峰山南创建峰山书院一区有捐十亩尽舘谷其用”,“龙飞大清同治十一年岁次辛未冬立石”等句。不知什么时候,此石碑被砸断成三节,碑文砸毁,许多字模糊不清,但石碑尚在,创建峰山书院的字迹还清晰可见。
得益于我国南水北调水利工程建设,让此石碑重见天日,才使我们得知峰山书院的重要信息,南水北调总干渠在张得镇境内11.5公里,许楼村东南地处灰河洼地,地势低,修水渠不挖地,而是需要用无石子、无裂礓的纯净好土加高堤帮,选用二郎村东岗、后楼村北地的好土,南水北调工程运输队起运土完毕后,于2014年4月平整土地复耕时,挖土机在二郎村东岗(距峰山书院一里多地处)挖土到5米深时,见到两节青石碑,碑文头行大字谓:创建峰山书院石碑记。村干部用车把石碑拉回村里,现存前张楼村李留杰家。
清同治年间峰山书院创建初期的办学情况,因时间久远,盛况无据可考。禹州市张得镇望月堂村的董文成,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被选拔为拔贡,拔贡即为选拔“文行兼备”者报送到京师国子监的秀才。董文成是大学问家,博学多才,诸子百家无所不通。镇地寺西花园峰山书院学董们都诚恳聘请董文成拔贡任主讲。
书院只招大龄生,学生吃住在书院,开设的课程有《四书》、《五经》等,并严格以“八股文”优劣评定学生的程度。主讲董拔贡先生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循规蹈矩,倚重师道尊严,对学生要求严格。书院的学规严,学风正,很快闻名遐迩。因此,禹州文风里各甲,甚至相邻州县的莘莘学子,慕名争相报考峰山书院,学生多达一百多人。
严师出高徒,受教于董拔贡门下的前张楼村董国昌,万寨村的杨海成、杨忠义,后楼村的孙楠、于文奇等得意弟子们,每忆起恩师的师德、学识、治学态度,无不佩服,成为他们做人的榜样、为人师的楷模。毕业后,有的弟子干自己爱好的事业并多有建树,杨忠义善书法搞文化研究,杨海成经商养蜂诚信经营;有的弟子从教,董国昌、孙楠、于文奇均为儒学名师,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